第一百七十九章 七尺劍(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場覆蓋面積極大的暴雨降臨在司隸、河北、中原等地,使得大漢整個北方水系的水位相繼暴漲。
幸好東西兩漢都很重視水利建設,這種程度的降雨暫時還不會造成大規模的災害。
大河,這條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母親河咆哮著向東海奔湧而去,就像一個母親無可奈何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們在這片土地上相互廝殺,只能報以最大的怒吼。
同樣是母親河,大江在這個季節則要平靜許多。
雖然綿延了半個多月的梅雨依然沒有停止,空氣中總是散發著一股黴味,但老練的農民卻能從細微之處發現梅雨的規律。
天就快放晴了,上半年當是一個好收成。
農民關心的永遠都是土地裡的產出,因為這關乎全家人的生存。
士族也關心家族的生存,因而他們才會去投奔掌權的官員,又或者自己建立勢力,再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為國為民,或是終止亂世,但目標都是一樣,為了那最高的權勢。
在這種情況下各路方士、相師之流再次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劉焉就上書廢史立牧,還主動要求前往益州。
李儒說東邊一個漢,西邊一個漢,董卓就裹挾劉協遷都長安。
自從袁紹將魏國國都定在鄴城,鄴城周邊的奇人怪事也就多了起來,很多人都忍不住要證明鄴城也有天子氣。
在大江以南也有一個被認定為有天子氣的地方——秣陵。
秣陵以前叫做金陵,始皇帝東巡至此,有方士稱金陵有天子氣,於是始皇帝將其改名為秣陵。
秣,乾草也。金子變成了乾草,如此便不會再有天子氣了。
不過既然始皇帝能夠將金子改成乾草,那後人當然也能再將它改成其他名字。
但在改名之前總還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比如北伐。
孫權今年二十六歲,終於蛻去幼主的形象,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加成熟一些,他很早就開始蓄鬚。還好孫權是天賦異稟,年紀不大毛髮卻頗為茂盛,才二十幾歲鬍子便足有半尺多長,再加上他身材高大,上長下短,碧眼大口,堂堂一表人才,江東上下逐漸接受了這個年輕的統治者。
最近幾年,孫權在淮泗一帶數次出擊,和袁紹軍打得是有來有回,勝負各半,總算是勉強佔住了淮南、廬江兩郡,將手中地盤擴大了不少。尤其淮南土地肥沃,極適合耕種,江東士族都想去淮南圈地開墾農田。
但別忘了孫權麾下本就有大量的淮泗出身的文臣、統帥。
周瑜、魯肅、朱治、呂範、張昭、諸葛瑾、步騭、張紘、蔣欽、呂蒙、周泰、陳武、徐盛、潘璋、呂岱、嚴畯、薛綜…
出身淮泗之人如何會讓江東士族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
很自然的,孫權麾下出現了以地域而分兩大派系,淮泗派和江東派。
淮泗派喜歡北伐,因為大部分家園還在袁紹的手中。
江東派拒絕北伐,因為那是在為淮泗派攻打家鄉,和江東派無關。但若是淮泗派會做人能將土地分享出來也不是不能談。
但
(本章未完,請翻頁)
還是那句話:明明是我們的土地憑什麼給你們耕種?
兩派開始了不停的爭吵。
孫權在接替孫策之初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天賦。他繼續任命太史慈都督南方事,讓劉繇的手下和江東不喜歡他們孫氏計程車族能在太史慈麾下找到位置,如此一來就知道了都有哪些人是支援孫氏的。
他又將周瑜、程普、朱治等早期就跟隨孫策的老將一一派往邊關,讓他們去防備劉表、袁紹。這些人當初都參與過孫策軍在江東諸郡的屠殺,和江東派沒有調和的可能。
雖後他重用魯肅、步騭、諸葛瑾、徐盛、潘璋等後來的淮泗人,這些人由於沒有沾染江東人的血,勉強還能和江東人共事。
最後,他給所有手下立了一個看似遙遠但絕對有操作可能的目標——北伐。
孫權承諾,一旦北伐成功,淮泗人能回到家鄉,江東人也能在土地肥沃的北方獲得大量好處。
本來江東大部分士族是不理睬孫權的,但好巧,曹操和袁紹為了拉攏他都將其封為揚州牧。
孫權一個吳郡人按照三互法本是不可能獲得揚州牧的,可如今他卻打破了三互法的制約,從法理上獲得了揚州的統治權。很多江東士族都認為孫權是天命之人,主動來到他的麾下效力。
孫權當然是大喜過望。為了實現北伐的目標,他在濡須口修建了水寨,每日操練水兵。前年又在京硯山修建了一座新的城池,取名京口,將治所遷居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