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他有隨手拿起一張落榜者的考卷,隨便看了幾眼,依然不停地搖頭。

這人前面三十四題都答得太差了。

等看到最後一題,王垕卻瞳孔放大,

這位名叫胡輔的考生在最後一題寫道:亂天下者,士族也。欲復興大漢,必先滅士族。

徐庶不在,王垕喊過郗慮:“鴻豫(郗慮字),知道這人住在哪裡嗎?”

————

胡輔茫然的收拾著行禮,他要走了。

這也沒什麼,不過是從一個地方前往另一個地方,他熟悉的很。

只是胡輔不清楚到底哪裡才是他的家。

是雒陽?是零陵?還是自出生起就從未去過的扶風?

胡輔自幼便跟隨養父在荊南各地流浪,名為士族,實際上有時過的比要飯的還差。

年少的胡輔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他問了很多次,養父胡騰才告訴他真相,他們在躲避一股勢力的追捕。尤其是他,更是那股勢力拼死都想要除之後快的心腹大患。

就這樣,帶著自己是某個故事主人公心境的胡輔一點點長大了,但養父所說的敵人卻一直都沒有來。

直到那一天,建安四年(199年)三月初七,父子二人時隔多年鬼鬼祟祟的摸回零陵老家才終於得到了那個訊息。

他的敵人全都死了,他的祖父得以平反。

而平反這件事已經發生了十年,也就是說他們最近十年本不需要出去東躲西藏。

帶著一絲遺憾,一絲古怪,和全身的放鬆,胡輔迎來了新生活。

他也怪過,也恨過,最終只能選擇釋然。

這個時代訊息傳遞十分落後,荊南地點又偏僻,家族中人也沒有主動去打探,平反的事情直到初平三年(192年)才被胡輔的家人所得知,中間七年又實在是聯絡不上正在遊學(要飯)的父子二人...

既然不需要流浪了,那胡輔也想過一過正常人的生活。

他嘗試了。

然後失敗了。

他的養父為他娶妻,他的家族將他視作自己的孩子,他的新婚妻子雖不美麗,卻在知道他的身世後對他多有憐愛。

在加上在流浪中跟隨養父學習的一身在這個年代還算湊活的本領,胡輔混個小富即安理應不算太難。

但胡輔總有一種割離感。這種感覺割離了他和養父之間的親情,割離了他和妻子之間的情愛,割離了他和家族之間的關係。

胡輔想要壓制這種割離的感覺,但心中總是有一個聲音在提醒他,你不是胡輔,你是竇輔,大漢大將軍竇武的孫子。

那個被士族坑騙最終全家慘死在宦官手中的可憐人的孫子!

他變得無所事事,因為任何事都無法讓他提起興致。

於是那一天,養父胡騰拿來了一紙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