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涼州 第一百零六章 蔣幹是誰?(第1/3頁)
章節報錯
王垕拿到會試排名第一眼就看到排在第一的蔣幹,險些噴血之餘一時都忘了看後面有誰。
沒辦法,蔣幹盜書的名號實在太響亮了。
不過怎麼說也是來到漢末快兩年了,孩子都好幾個了,王垕也知曉自己記憶中很多事不太準確。
但,那可是蔣幹啊!
幫助周瑜坑了自家老闆的蔣幹啊!
會不會哪裡有什麼不對?
於是心中有所疑惑的王垕找到了徐庶和郗慮,以霸府的名義要求隨機抽查幾份試卷,尤其是會試前十名的試卷,更要一一檢視。
徐庶、郗慮不疑有他,真的給王垕拿出前十的試卷,還隨機抽了幾十份試卷,上榜落榜者都有。
王垕主要是想看蔣幹的試卷,結果發現第一名還真的就得給他。
這次的會試較去年題目更多,足有三十五題,其中數學十題,行政十題,經史十題,最後綜合五題。
而蔣幹的答卷不僅前面三十道題全部答對,最後五道綜合題也是回答的滴水不漏,包括最後一題問國家如何才能將士族中的精英吸收進入朝廷為國家出力,又避免出現士族為了一家之私利把持朝政的局面。
這個問題大部分人回答的都比較籠統。
比如第二名,也是司馬懿幾日前推薦給王垕的好友太原王凌就認為國家和士族的小家應該是不分你我的一個整體。國家衰弱了士族也會不好,同理士族變弱了國家也會受到影響。
像這種回答王垕一般都認為屬於廢話,如果今年還是他判卷是絕對不會給高分。他特意推薦徐庶這個不太對士族友好的人做主考官,但王凌的卷子不是徐庶判的,而是另一個主考官郗慮判的,所以王凌才能高居第二。
王垕對王凌的感官一般,總覺得司馬老賊的朋友也都是反賊。
蔣幹這道題的回答就特別巧妙。
他說天下間其實根本就沒有士族,有的只是另類的豪族。普通的豪族不通詩書,只傳承財產,不傳承知識,士族就是傳遞知識的豪族。
因為士族既有財產又有知識,所以才顯得不同於其他豪族。士族一點點獲得了權利,還能繼續幫助家族積累財富,培養出才學更高的子弟,一點點這個名為士族的豪族就能在朝堂上左右國家大事。如果一個士族沒有了財產,就算還有知識的傳承,便也不算士族了,甚至連豪族都不能算。
如此說來,既然士族不過是另類的豪族,想要限制士族,只要使用限制豪族的方法就行了。
到了這一步,蔣幹的答題思路還比較明確,但到了具體方法便開始胡攪蠻纏起來。他稱前漢會遷移豪族為皇帝建造陵墓,現在的朝廷也可以遷移士族去為皇帝造陵墓。
他還說可以限制士族家中藏書量,藏書到了一定數量就必須分家云云,就差說學習始皇帝焚書坑儒了。
王垕看著看著就笑了,這傢伙真是如泥鰍一般滑不溜秋。他是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嗎?不就是法治嗎?!無非就是怕寫的太明白得罪天下士族。
不過他越是不想,我就越要讓他揚名。
“元直,會元蔣幹最後一題的答案實在是深得我心,派人將其抄錄幾份張貼在各處城門,供天下人觀摩。”
徐庶領命而去。
王垕繼續檢視徐庶給他拿來的其他幾份考卷,尤其是王凌後面三人,心中一喜。
“孟建、崔均、石韜?這不都是亮亮的小朋友嗎?他們也來雒陽了?不過怎麼沒看到亮亮和小鳥,他們沒來?”
王垕當然不知道龐統已經是荊州龐氏的話事人,而諸葛亮即將迎娶黃妹妹,同樣擁抱荊州士族了,怎麼可能來雒陽趕考?
繼續看下去,前十名剩餘幾人王垕都不太熟悉沒有在意。
他又隨便檢視了幾張試卷,還是沒有一個“熟人”,便不禁搖頭,看來這屆科舉就只能收穫幾個“二流”武將,沒有徐庶和法正那個級別的大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