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建安七年(偽帝延康元年)十月十五,隨著新科進士們相繼進入雒陽朝廷各個部門,因科舉而帶來的雒陽人口擁擠問題也逐漸減緩。

和去歲一樣,大量沒有中舉的考生在簡單的考試後進入太學研修,但也有一些考生被所謂的新學吸引,決定前往偃師折衝府,看看所謂的新學院到底在教什麼學問。

最終太學再次增加了五千多名學生,而新學院也招收到千人。

那七百五十三名舉人也大多留了下來,他們被霸府長史王垕徵為勸學官。

何為勸學官?

王垕給這些舉人的描述是這樣的:“你們雖只是俸祿百石的小官,還將深入司隸各個縣鄉,在窮苦之地教導那些孩子學問。但想一想,你們可是朝廷命官,還是舉人之身,當地百姓會何等的尊敬你們。而待十年二十年之後,你的弟子高中狀元之時,你們又會感到多麼的榮光?

“再說這個職位也只是暫時的,每年朝廷都會考核你們一年來勸學的成績,學生最多、成績最好的一批人將獲得升官的資格,說不定過上幾年,那些進士都沒有你們官職高了呢。”

這個時代的人可沒見過畫大餅這一招,一個個接連中招。

尤其這些舉人中排名靠前者還被授予了掌管縣學的勸學官職務,級別可是比兩百石的!

只有一個徐州舉人因為家中老母年邁沒有留下來,不過看他離開時滿眼淚水的樣子,彷彿好像吃了多大的虧一般。

老師有了,校舍也得準備好。

王垕大手一揮,從偃師折衝府徵兵三千,以百人將為首,分三十組,要在半年之內在司隸建立鄉學(小學)三百所,縣學(中學)三十所。

所有學校都是標準的前後院結構,前院教學,後院為勸學官居住和辦公之地,各種生活、辦公裝備都要齊備。縣學還要備有孩子住宿的宿舍。

然後王垕一紙詔書,強制要求大漢(其實只有司隸)所有年齡十二歲以下,八歲以上的孩子都要進入鄉學中學習學問。每日至少學習半天,上五休一,遇到節假日另有假期。

再自願篩選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通曉文法的孩子進入縣學學習,同樣上五休一,節假日另有假期,但卻改為全天制學習。

鄉學畢業後將再次依據自願的原則篩選其中的讀書種子入縣學學習。

縣學學子畢業後將獲得一份來自所屬縣衙的工作,雖然一般只是小吏,但對屁民來說還是難得的階級跨越。而那些學習成績極好者還將獲得太學和新學院的推薦信,得到進入大漢最高學府研修的機會。

另外小孩子入鄉學學習每月需要獻上糧食一斗,但相應家中只要有孩童上學,便可以免除一定的賦稅,總體而言並沒有增加百姓的生存成本。

縣學由於建立在縣城,屬於全日制住宿學校,費用就高了很多。為了避免發生家貧無法供應孩子上學費用的問題,朝廷還頒佈了相應的助學貸款制度,比坊間高利貸要便宜很多,但需要政府層層審批才能下發。同時各個縣學也將適當用的以工代費減免學生的學費。

這一切制度都是王垕和荀彧、陳群等人商議出來的,在推行的過程中也受到了荀彧等人的極大讚許。

不過王垕知道這只是第一步。受限於漢末百姓的成見和習慣,暫時還無法為女孩提供基礎教育。同時孩子去上學了,貧民百姓家中勞動力就會減少,肯定有很多人不願讓孩子去學校,這也需要一點點去想辦法。

另外建立如此的多的學校需要朝廷大量財政支撐,在外有強敵的情況下是很需要勇氣的。

但所謂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事情開始做了,總會越來越好的。

就在王垕憧憬大漢遍地都是學院,百姓識字率一路高升的美景中時,一隻往返於幷州、涼州的商隊悄悄路過了長安。

商隊中兩個原本是隸臣的夥計以不願去幷州為由留在了長安。他們找到長安校室府相關人員,騎馬一路連夜趕到雒陽,面見了校事府主事、霸府軍師祭酒郭嘉。

同日夜,大漢大司馬曹操召集所有親信連夜議事。

郭嘉為眾人解說:“…情況就是這樣,韓遂在金城會盟,現在涼州所有軍閥都在備戰,就等著和袁紹一東一西夾攻司隸。”

霸府軍師董昭問道:“袁紹要多久完成兵力集結?”

郭嘉回答:“根據現有情報,最多兩個半月。”

眾人皆沉默不語,唯有曹操笑道:“既如此,我們就在兩個半月之內擊先破韓遂好了。”

眾人皆驚。

中書令荀彧道:“今歲司隸使用偃師折衝府研究的深耕之法,再加上又開墾了更多的荒地,秋糧產量較去歲多了將近兩成。但各地折衝府和軍屯本就需要預留大量糧食,厚土的天下興學的政策也需要大量錢財。朝廷恐怕無法支撐大軍進攻涼州太久時間。反倒是河南、河內方向,袁紹就算來了也要攻城,我軍在守勢,消耗不會太大。”

曹操詢問道:“朝廷最多能提供多少糧草用於西征?”

荀彧略略的估計了一下:“可供四萬大軍最多兩月之用。”

“兩月?”曹操沉吟了一下,起身拔劍,“兩月足夠了!”

他高舉佩劍,眾人全都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