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魯肅那日下了酒樓還記得要為盧毓、傅幹、蓋順、裴潛四人去王垕面前揚名,卻不曾想道德標準頗為飄忽的王垕義正言辭的拒絕了魯肅,只道四人若是真的有才必然能入殿試。

魯肅遺憾的走出霸府,向四人賠罪。

王垕卻是暗暗記下幾人,將這四位名士來參加考試之事告訴了曹操。

曹操聽說盧植之子盧毓、蓋勳之蓋順、傅燮之子傅乾和河東裴氏子弟裴潛都來參加科舉心下高興不已,又覺得幾人的父輩都是天下聞名之士,若是不讓他們進入殿試恐傷了天下人之心,便在判卷結束後偷偷找徐庶、郗慮詢問幾人的排名。

還好,盧毓、傅乾的才學在一眾考生中本排在前列,蓋順和裴潛這次也發揮不錯,四人都順利進入殿試。

到了舉試放榜之日,魯肅陪同四友一起看榜,見四人全都進入殿試也是為四人欣喜,便再次和四人在太白樓痛飲一場。

就這樣吃吃喝喝的過了幾日,到了殿試那一天四人驚喜發現曹操今年出的題目居然是西征策。

四人中除了盧毓,剩下三人不是久居涼州就是住在隔壁的三輔,本就熟悉涼州事物。再加上蓋順有勇力,傅幹曉人情,裴潛知地理,盧毓家學淵源軍略也是不錯,四人這一題都回答的相當好。

等到最後殿試放榜,四人都獲得了前三十名的好成績。尤其是裴潛,他透過分析地理規劃平定涼州的行軍路線,深得曹操的看重,直接將他點入了一甲,這個會試七百多名的河東裴氏子弟最終獲得殿試第五名。其他三人中,盧毓十二,蓋順二十一,傅幹二十九,都是相當出眾。

至於一開始王垕看重的諸葛亮、徐庶的三個小朋友,石韜進入一甲為第四名,孟建和崔鈞都是二甲靠前的名次,也很不錯。

有趣的是徐庶在第一輪判卷中就發現了三個好友的試卷,為了避嫌連續三輪都讓郗慮來評判三人的試卷。結果三人果然不負所望得到了很高的名次。

不過徐庶憂慮之後還會有這種情況,到時萬一主考官徇私就會出現問題,上書希望下一次科舉考試施行謄錄制度,所有考生的試卷先由文吏逐字逐句抄錄一一遍,再讓主考官來判卷。不過那樣一來必然會耽誤很長的時間,再加上一些隱秘的小原因,王垕認為這個提案還需要仔細研究。

此事贊且不提,反正連續兩年進行科舉,雒陽朝廷也不再缺少官吏,暫時兩三年內不會再行科舉了。

最終大漢第二次科舉考試結束。狀元為連中三元名滿天下的九江蔣幹,榜眼為和蔣幹化敵為友的太原王凌,以及之前不顯山不露水,作者都忘了描寫兩句的楚國平阿人士,雒陽傳聞是蔣幹遠方親戚,實則沒有這件事的蔣濟。第四名石韜,第五名裴潛。

去歲科舉剛結束沒多久朝廷就出現大量士族官員辭職的風潮,導致本來因為科舉而興起的文華之風被緊張的氣氛所取代。今年雒陽本地士族已經躺平,他們瘋狂的交好這些新科進士,尤其排名靠前的進士更是收到大量達官顯貴的招待。

在這種情況下,魯肅要離開了。

盧毓、蓋順四人得知連忙推掉酒席詩會,來為魯肅送行。

雒陽城南十里亭,四人擺出些酒水,依依不捨的道別魯肅。

盧毓道:“子敬兄,我們與你相處時日不長,但知你才是天下第一等的大才。像你這樣的人才為何不留在朝廷,與我們一同復興大漢?”

其他三人也都是類似的想法,但往日間不好意思說,只能在送行時由最年幼的盧毓來問。

魯肅舉起酒杯一飲而盡,揚天大笑三聲:“哈哈哈,諸君,你們都久居北方,可見過南方那細密的水網間人們是如何過活的?”

四人一同搖頭。

“那你們可見聽說過海外可有人居住?可有盛行的文明?”

四人還是搖頭,年幼的盧毓還道:“能在海外漂泊之地生存的怕不是神仙吧?”

魯肅和其他三人哈哈大笑。

待笑過,魯肅正色道:“我曾與會稽黃氏族人交談,得知黃氏先祖曾為孝武帝和孝元帝出海尋訪仙丹,時間最長的一次歷時九年方還。哪怕是到了孝靈帝在位期間,黃氏依然每隔幾年就會出海一次。我詢問那人為何要出海,他卻言語不詳。後來我多方打聽才得知黃氏在海外找到一座巨島,上面富含金礦,黃氏已經偷偷開採了幾百年。”

四人都聽得如此如醉,紛紛道:“真有此事嗎?”

“哈哈哈。”魯肅又是大笑,“我也不知。但天下如此之大,光是想要走遍九州四海恐怕一個人的一生都無法完成,又何必一定要留在朝堂之上,而不是放開心神,痛痛快快的去做一場自己想做的事呢?”

四人這才得知魯肅講述黃氏故事的原因,紛紛拜服不已。

酒喝光了,人也要散了。

魯肅最後向四人道別:“諸君,爾等皆是大才,他日必身居高位,我們天下見。”

四人都為魯肅的豪放所折服,皆大呼“天下見”,惹得周圍路人駐足觀看。待這些人打聽到四位排名靠前的新科進士在送行揚州牧主簿,也都是稱讚不已,反將盧毓四人的名氣又提高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