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涼州 第一百零七章 做題家蔣幹(第1/2頁)
章節報錯
蔣幹看著自己的答題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張貼在佈告欄上,滿身的酒意順著冷汗消散不見,只留下膽顫心驚和滿腹的疑惑。
首先蔣幹的才華確是不錯,但除了辯才一道,綜合能力也就和盧毓、傅乾等人差不太多,實質上是要弱於王凌、崔鈞、石韜、孟建四人,距離徐庶、法正更是要差上很多。
那為什麼蔣幹能夠在會試中一騎絕塵?
這其中當然是有原因的。
話說去歲雒陽朝廷成功舉行大漢第一次科舉之事隨著邸報和之後袁紹五路伐曹失敗的訊息傳遍了大漢。
徐庶、法正兩人的出色表現和封侯的事蹟也隨之名滿天下。
恰好雒陽朝廷又在春季下發了要進行大漢第二次科舉考試的詔書。科舉取士再次成為大漢十三州士人的談論話題。
九江名士蔣幹去歲便想來雒陽參加科舉,但思前想後還是覺得這種透過考試選擇人才的方法不是正道,再加上剛剛納了一房小妾,日夜忙碌,這件事也就放下了。
等徐庶、法正封侯的訊息傳來,蔣幹才驚呼自己錯過了一個名垂青史的機會。他又稍微打聽一下,不得了,雒陽朝廷居然在驅逐非科舉上位的官員,看樣子以後是隻用科舉考試這一種方法來選擇官員了。
當然,我們都知道雒陽朝廷並沒有幹這種事。而是蔣幹的訊息來源有問題,這不過是許都朝廷放出的假訊息,用來配合五路伐曹之前那波士族官吏辭官潮所打的情報戰。
但蔣幹不知道啊,他信以為真,還思索道:“我雖辯才出眾,獨步江、淮之間,但總歸只是個布衣。本想透過養望的方式來獲得徵辟,卻不曾想天下動盪,士族出身的曹操也要透過考試來篩選人才。如今天下有兩個大漢,我的人望還不足以在任何一個大漢獲得足夠的權勢。我的年紀也不算小,若是再等幾年,東漢(許都)朝廷萬一也改成科舉取士,我又該如何是好?不如現在就前往雒陽,傾盡一生所學,運氣要是夠好,也能混個封妻廕子。”
打定注意,蔣幹拜別嬌妻和十幾房美妾,收拾行囊北上雒陽趕考。他家中也算有些薄財,雖一路舟車勞頓,但總歸不用兩條腿走路,路上空閒時間很多。
再加上他出發的很早,時間很是富裕,便一路尋訪去歲參加過大漢第一次科舉但沒有上榜又沒留在雒陽進入太學,而是選擇回家繼承百萬家產的那一批士族,用以文會友的說辭將去年會試全部二十道考題搞到手,利用趕路的空閒時間分析出題規律。
等到了雒陽,他得知主考官是徐庶和郗慮,又到處使錢,兼用他獨步江、淮的話術換得了徐庶、郗慮近一年做出的各種文章、詩賦,在會試之前便將考題猜了個七七八八。
但猜到最後一題蔣幹卻有些猶豫。
去歲會試最後一題直指察舉制的缺點。蔣幹覺得朝廷現在和士族關係如此冷淡,去歲年底又有大量士族辭官,去歲最後一題說不定目標並不是察舉制,而是壟斷了察舉制計程車族,那麼今年會試會不會還會有和士族相關的題目?如果有,會是什麼呢?
於是蔣幹便偷偷以士族、科舉、官制以及國家為題寫了十幾篇不同論點的文章,無論那一篇都是精雕細琢,稱得上精品。
就這樣,到了會試那天,蔣幹驚喜的發現自己押中了五六成的題目,而最為難寫的最後一題也因為他的未雨綢繆輕鬆拿下。
就這樣,做題家蔣幹一舉奪魁,成為會元。
不過蔣幹也知道自己最後一題的答案一旦公佈定會引起士族的反感,所以這兩日以酒會友的過程中和其他考生談論了無數關於考題的事情,唯獨這最後一題每次都是言語不詳,找話茬岔開。
現在好了,他想藏著掖著,朝中卻有人想把他架在火上烤。
蔣幹已經能夠想象那些士族是怎麼看他了。人家這兩日將他當做座上賓,又是送錢又是送美人,他卻向朝廷提議應該遷徙這些士族去給皇帝修陵墓,還要限制人家家中的藏書數量。斷交老死不相往來可能還是好的,就怕有些士族覺得他礙眼,隨便派出幾個族中死士,輕巧的結果了他。
想到這裡蔣幹又是出了一身冷汗,
不行,不能坐以待斃!
既然已經沒法和士族愉快的玩耍,那他就要全面投入朝廷的一方。
但在此之前,他還需要更大的名望。
那定了主意,蔣幹一路小跑返回住處,兩個士族送的美人這就迎上來噓寒問暖。
但蔣幹沒時間和她們玩耍,只道明日還要參加舉試,需要早點休息。他讓兩個美人去偏房睡下,自己卻從床下找出這小半年的考試分析,又一次研究起來。
一直到了天明十分,蔣幹還在苦讀。他只覺自己現在是命懸一線,天下士族都會以他為敵,想要保命就一定要透過極好的成績進入殿試。
兩個小美人剛剛起床,進屋來伺候蔣幹洗漱,見到往日風度翩翩的蔣幹雙眼遍佈血絲,面容憔悴,口/唇乾裂,面色暗淡都是一驚,還以為蔣幹害了急病,詢問要不要找醫師來看一看。
蔣幹卻道:“快替我寬衣,我還要參加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