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六十七章 孟津關(第1/2頁)
章節報錯
雒陽城牆上,曹操看向北方,那是河內的方向。
去年官渡之戰前曹操提醒河內太守魏種小心袁紹的偏師。魏種前期做的不錯,成功帶兵擋住幾次袁軍的進攻,但當曹操“陣亡”的訊息傳到河內,身為河內太守的魏種竟然放下武器第一個向袁紹投降,整個河內就這樣兵不血刃的加入到袁紹陣營一方。
魏種沒有種,但曹操心底最深處其實並不怪他。曹操一直以來不重視河內,他的政治中心始終都在許都。河內本地士族本著誰贏幫誰的“優良”習慣,老闆都死了,他們投了也算合情合理。
只是這已經是魏種第二次投降敵人了,之前曹操和呂布作戰時魏種就曾經投降過呂布,氣得曹操大罵:“魏種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會放過你!”
但曹操最後還是原諒了他,並將他委任以河內太守的重任。結果魏種再次叛逃,給雒陽朝廷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河內距離河南太近了,中間只隔了大河。雖有孟津、小/平津等險要之地便於防守,可一旦某一點被敵軍攻破,雒陽就將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
這也是為何曹操這次沒有帶兵出戰,反而坐鎮雒陽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將在看管漢帝的同時權衡各方局勢,一旦某一方不穩,他將會帶最後的預備部隊前往支援。
說是預備隊,此時雒陽的正規士兵除了許褚帶領的一百人的曹操宿衛,就只有不滿編的虎豹騎。
除了這不到千人,雒陽城北軍營內還有從各屯田衛所抽調的一隻三萬人的軍隊。但這隻軍隊全是由沒有打過仗的農民組成,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編練成軍。
三個月內,曹操不會離開雒陽一步。
除了曹操,郭嘉、荀彧這次也留在了雒陽。
雒陽朝堂剛剛經歷了一次巨大的人士變動,大量官員離職造成的動盪還沒有退去,這需要荀彧這個尚書令來協調各方,保證雒陽朝廷的正常執行。
而郭嘉沒有隨軍則完全是他生了重病,一直噁心、嘔吐、腹痛,還有便血的症狀,經司空府醫者診斷是中了毒。
曹操和郭嘉推測可能是袁紹軍的密探下毒,就是為了配合這次五路大軍進攻司隸。
但校室府一番審查,雖也確實挖出了不少各個勢力的密探,可始終無法找到給郭嘉下毒之人。
這也就是王垕最近和郭嘉交流少,他若是在雒陽早就找到下毒者了。
給郭嘉下毒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
五石散全是重金屬礦物,天天吃不中毒才怪。
不過也正好郭嘉生病,他最近沒有再服用五石散,所以雖然體虛,身體卻一點點的回覆了健康。
郭圖還真的不是想害郭嘉,漢末時期人們對五石散的危害沒有一個概念,再加上大量士族都在服用五石散且沒有中毒,五石散也就這樣流傳開來。
郭嘉這麼快就中毒只是因為他本就體虛,無法完全代謝五石散之中的毒分。
如果真是袁紹派出密探下毒,肯定不止讓郭嘉生病這麼簡單。
實際上袁紹並沒想過迅速擊敗曹操。他一這次進攻司隸看似聲勢浩大,尤其是他的中路軍足足有五十萬大軍,但實際上這五十萬大軍水分十足,除了他本部三萬精銳、呂氏兄弟手中一萬精兵和朱靈麾下原有五千戰兵,其餘幾乎都是郡縣兵、士族私兵和民夫。
反觀在河內的袁尚一路,十萬大軍一多半是真真正正從冀州招募的戰兵,匈奴五萬突騎也能算精銳。再加上袁尚在冀州頗得人心,將冀州治理的不錯,麾下士兵戰力頗高。他又有軍師田豐的幫助,拿下雒陽的機率可以說是袁紹這次五路大軍中機會最大的一路。
這也是袁紹在為袁尚鋪路,他希望自己最看重的兒子能夠拿下雒陽,帶著這個功勞從他手中接過繼承人的寶座。到那時就算倔強如袁譚也不會有什麼意見了吧。
當然,即便袁尚能攻克雒陽,曹操也可以逃亡長安,短時間內還有一戰之力。
但袁紹相信真到了那時,他距離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也就不遠了。
曹操與袁紹,這一對相愛相殺多年的好友,代表漢末兩大勢力,在官渡之戰僅僅過去一年後新的冬天又掀起新一輪的戰鬥。
當王垕帶兵抵達孟津時,樂進的遊擊營和史渙的中領軍早就在這裡佈防多日。
袁尚也每日派兵渡過大河攻擊孟津,雙方死傷都不多,戰鬥還處於前期的試探階段。
孟津在此時也被稱作孟津關,其地勢北瀕黃河,南依邙嶺,有山河作託,關隘便於堅守,形成了以關制河、以河衛關的局勢,險要異常,易守難攻。
王垕站在孟津關關牆上,將關下地勢一覽無餘。
孟津關的關牆不高,兩米多一點,也就是搭個梯子或者人疊人就能爬上來的高度。但孟津關並不是依靠關牆防守,而是身前的大河與身後的邙嶺。孟津關就建在邙嶺與大河河灘之間的灘塗地上,地形狹窄,無法建立營地。因而袁尚的營地都建在了大河對面,想要進攻孟津關首先就要渡河。而曹仁在邙嶺上建立了六個砲車陣地,一旦袁軍渡河,六個砲車陣地就會發出巨石,雖然命中率十分“感人”,但也能極大的威懾到敵軍,遲滯他們渡河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