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六十四章 天命在漢(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長安如此,在許都如此,現在回到了兒時熟悉的雒陽,依然如此。
只是在劉協記憶深處,那個熱鬧、威嚴、肅穆的雒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破舊但更加富有朝氣的新雒陽。
劉協說不出這件事的好壞,反正他也管不了什麼事。他只能面帶微笑,看著那個強大的男人站在他的身側,面對本屬於他的人才款款而談。
劉協忍不住看向遠方,坐在章德殿門口的那個乾瘦進士似乎有些緊張,探頭探腦,見到身後的禁軍還嚇了一哆嗦。他覺得有趣,忍不住笑了出來。
“陛下可有事?”
曹操恭敬的低頭問道。
劉協連忙擺手,“無事,無事,司空說的很有道理,諸君一定要多聽司空的話啊。”
二百多名舉人又是齊呼“遵皇命”。
這次劉協沒有任何興奮的感覺了。
殿試開始,劉協以身體勞累為由將監考的重任交給他最“信任”的司空曹操,曹操也表示一定為大漢為皇帝選拔出最出眾的人才。
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配合剛剛劉協的那句天命在漢,真是一幅大漢即將復興的好景象。
徐庶便是這麼認為的。
天命在漢,不可逆也!
他最先作答的正是劉協所出的第三題。
徐庶用了各種歷史典故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甚至還羅列了自劉邦建立大漢以來,各地所顯露祥瑞的數量。
總之就是一句話,只有大漢才是正統,其他都是渣渣。
王垕在判卷時看到這篇文章不禁暗中吐血。在他看來,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國家也是一樣。當國家無法根據社會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自然就會衰落,甚至面臨滅國的危機。
這種危機在黃巾起義時其實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只是張角不頂事,大漢又真的太強大了,哪怕它到了皇朝末期,依然有能力平定糜爛大半個中原的叛亂,有能力威懾北面的遊牧民族不敢南下。
但如今真的是到了一個需要變革的時代,如再不變革,這個國家繼續爛下去,終於有一天,周邊的那些豺狼會看到機會,狠狠在這個國家的血肉上撕咬。
可王垕也知道,徐庶的想法才是現在的主流。大漢,這個統治了這片土地四百年的國家太深入人心了。
法正的第三題也和徐庶持同樣的看法,不過他不是透過堆砌典故來證明大漢正統,而是另闢蹊徑,透過益州一地的人口變化來證明只有在大漢的統治下,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順便還嘲諷了一波公孫述。
不得不說,法正曾經入蜀的背景給了他很多政治資本。
其他大部分舉人,包括陳矯、徐宣等比較有名的文士也都認為天命在漢不可逆。
在排名靠前的舉人中唯有孟達雖然也在考卷上寫了天命在漢,但他卻大膽的認為天命這種東西太過玄奧,還是民心更加重要。當然,他所謂的民心可不是底層的老百姓,而是“代表”了廣大百姓計程車族階層。
孟達這麼想也沒錯,今日章德殿上這些考生,有一個算一個,又哪裡有真正的底層百姓呢?都是士族,只是來參加考試的大多都是小士族子弟,以往不太受人重視而已。
小士族有小士族的好處,比如小士族識時務,思維方式相較於誰贏就幫誰的大士族更加的變通。
曹操勢力雖風光不再,但也虎踞司隸,更有朝廷大義在身,袁紹雖強,也沒法一下就將曹操勢力連根拔起。
曹操所出的第二題,更是讓這些舉人看到了希望。
攻河內策。
很明顯這是一道考教軍事才能的題目,這道題如果答的好一定能受到曹操的重視。
只可惜,小士族的劣勢這裡又顯露出來。兩百多名考生中,擁有軍事戰略規劃能力的考試不能說是寥寥無幾,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
包括陳矯、徐宣在內的一些曾經擔任過地方官吏者都只寫了一些普通人眼中看似合理的進攻策略,比如好好練兵,積攢糧草、輜重一類的廢話,比孫山那種小地主出身的考生強不了多少。
兵法這種東西可不是人人都會的大路貨。
章德殿內也就徐庶、法正和孟達三人系統性的學習過兵法,孟達還在益州當過掌有兵權的小官,算是唯一有“實操經驗”的人了。
因此孟達此題的回答就要遠超那些普通人。他認為攻取河內不能等,要提前下手,最好從夏天就不斷的派人渡河打探敵人虛實,如果能聯絡上一些河內郡心繫大漢的官員作為內應就更好了,入冬後便可出兵越過大河,收復河內。
就連後來判卷時曹操看到這篇策論都十分滿意,因為孟達所言基本上就是曹操進攻河內的佈置。校室府的密探早在春播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過河打探訊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