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六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季輪迴不休,日月起落不停。
當秋風從和煦變得漸漸凌冽,吹得人抬不起頭,冬天也就快要到了。
距離大漢第一次科舉取材剛剛過去半個月,整個司隸因王垕那首《偃師洲頭》而興起的文華之風也減弱了幾分。
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的上榜進士都正式進入大漢朝廷之中,僅半個月就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狀元徐庶進入尚書檯成為兩千石曹尚書,主持大漢司法訴訟事務,僅四日便清理了司隸積壓了十年的陳年舊案,抓捕遺落犯人兩百多名,釋放被誤判貶為城旦者四百餘人;
第二名法正被王垕拉入偃師折衝府,接替曹丕成為偃師折衝府右翼都尉,一日完成全部交接事宜,三日釐清偃師折衝府五千戶戶籍順便記下每個人的資料,五日學通全部偃師公開的技術資料,驚得馬鈞口吃都好了大半;
第三名孟達入中領軍負責軍中法度,十日就辭退不按時點卯的軍官二十八人,其中還包括一名曹氏子弟。韓浩稱讚他有名將之風,調任身邊為副將,成為最快被授予偏將軍的職位的軍中將領。;
第四名陳矯接替了國淵原來的職位,成為新的尚書檯吏部曹尚書,第五名徐宣則接替陳群成為民曹尚書。
其他進士也進入朝廷各部門“實習”。這些透過考試獲得機會的進士十分努力,大部分不到半個月就大多熟悉了相關事務,就連最後一名孫山都是如此,他覺得當官比考試容易多了。
這些進士的表現讓曹操、荀彧更覺得考試取材是有道理的,對比之下那些混日子還整天覺得自己出身好的官員就有些不夠看了。
這次考試還讓一些相關人員的職位發生了變化。
國淵因功升任少府丞,成為真正的千石級官員。
陳群升任尚書僕射,也是千石級官員,成為尚書檯荀彧下的第二人。
曹丕也因半年來“屢立”功勳升任偃師折衝府折衝校尉。
沮授則被授予折衝將軍的高職,負責協調司隸諸郡建立新的折衝府。
王垕也由司空府掾屬也升任司空府司直,接替了之前杜畿的位置,議郎和軍師校尉的職位暫時沒有變化。
其實王垕和沮授暫時都還是管理原來的事務,但很明顯曹操希望偃師折衝府能掌握在曹姓人手中。兩人都是明白人,自不會有什麼不滿。
沮授本就是因為理想才上了王垕的賊船,現在既然下不去船,那就好好工作,理想看著有些遠,但萬一實現了呢?
王垕就更簡單了,升官總歸是好事,至少工資更高了。
但也不全是好事。科舉畢竟還是動了士族的蛋糕,那些反應過來計程車族官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辭官潮。
短短三五日光景就有七八十名官員離職,校事府抓了一批人後還發現袁紹方密探的身影。
但這次朝廷沒有挽留這些官員,曹操盛怒之下還言道:“誰想走都可以,但以後就不要想朝廷再向他們敞開大門。”
由於離職的官員太多,一些政務還是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影響。
還好有剛剛完成階級轉化的兩百多名進士頂了上去,他們填補上大量官員離職的空位,使得政令通達恢復了一些。可即便這樣也比不過大量離職官員造成的影響。
這些離職的官員很多都是司隸本地士族,他們的回到地方,還導致在司隸準備推行的府兵制遲遲打不開局面。
沮授以折衝將軍的名義要求偃師附近的鞏縣、平縣、緱(GOU)氏三地官員配合建立折衝府。
但這次的辭官潮波及到這三個縣,不僅縣令辭官了,連縣屬的曹官都走了個七七八八,一時間三個距離大漢國都不過幾百里的縣居然進入了無/政府狀態。不要說折衝府了,那裡連基本的政府維持都快散架了。
偃師折衝府和在偃師附近駐兵的中堅將軍張遼立刻帶兵接管了三縣。
但更多的地方還是陷入了混亂,如果沒有足夠官員接管這些無主的縣衙,大漢對司隸的統治將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緊急下令韓浩帶中護軍,樂進帶遊擊營連同張遼帶中堅營前往接管雒陽周邊縣城,雒陽更是大門緊閉進入戰時狀態。他又急招郭嘉、王垕、衛覬、陳群等司空府屬官連夜議事。
更是在半夜便將以荀彧為代表的擁漢派官員請到司空府,開誠佈公的商議一旦和司隸士族全面決裂,朝廷何去何從。
王垕沒想到前幾日朝廷還一副欣欣向榮的模樣,形勢居然會急轉而下。他低估了科舉制對既有利益者,尤其是司隸本地士族的衝擊。
這些司隸本地士族可能沒有幾個像弘農楊氏一般能夠四世三公,但他們長期把持著底層官員,有些官職甚至被某個小士族把持超過百年。
這些小士族沒有眼光能夠提前看到科舉對他們的衝擊。但在科舉之後的半個月,他們可是確實的感受到了這些進士的厲害,如果朝廷再搞幾次科舉考試,這朝廷之上哪裡還有他們的活路。
誠然,大漢有三互法,官員不能在本地當官。
但不要忘了,大漢是個人情社會,利益交換總是存在的。太守、縣令可以不是本地人,但他可以利用手中的職務便利提拔本地士族,這就是是那些大士族的子弟總是能很容易的舉孝廉、舉茂才的原因。
等他日,太守、縣令回到自己家鄉,他也會好好的和來到家鄉的太守、縣令合作,好讓他的子弟受到舉薦。
但現在科舉制繞開了這種人情世故,將一種在漢末這個時期幾乎可以算是絕對公平的取材方式展現在所有人視線之中,那些士族怎麼可能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