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五十七章 收穫的季節(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垕說了,等秋收結束就給府兵們分地,積分多的人家先分。
明明只是個先後的問題,這五千戶府分到的田地都是41畝,也就是在夜校學習較好的一百的孩子家能多分一畝地,其他並無不同。
但府兵們聽到這個政策就像打了雞血一般,隔壁家趙九今日收了五畝,老子明日就得收八畝,一個個比著幹活。
十萬畝地看著不少,但在大幾千人集體努力下不過五六天便全部收穫,之後就是將穀物晾曬,搭建穀倉儲存。
當秋收的步驟一一完成,一年的收穫也就計算出來了。
偃師折衝府十萬畝水田,在主糧只種植小米和高粱的情況下共收穫三十八萬五千石糧食。畝產接近四石,遠超司隸境內任何一個屯田衛所。
曹丕高興的找到王垕報喜,王垕也很欣喜,既為他們超額種植出大量糧食,也為研究了幾個月的水力鍛壓技術終於成功。再加上之前就成功的水力鼓風機和水力磨坊,偃師折衝府的水力應用技術終於趨於完善。
豐收之事,一切都在王垕的預料之中。早在偃師折衝府剛建立時,他便在各個村落都設立了公共廁所,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收集糞土,集中進行堆肥,以做肥田。
王垕的這個提議當時受到了沮授的極大讚賞。大家千萬不要覺得古人什麼都不懂,早在一百多年前,東漢思想家王充就在《衡論》一書中提出了“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等說法。這說明至少在東漢,華夏大地上就已經出現人工的農家肥料和深耕細作的觀點。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折衝府開墾的十萬畝農田產出比一般的農田產量多了半石多。
這可是了不得的政績,曹丕趕緊提醒王垕、沮授向朝廷報喜。沮授自己懶的攬功,王垕又會做人,兩認便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曹丕。
實際上除主糧之外,偃師折衝府在田間地頭開墾的小塊菜地還收穫了三萬多斤蔬菜,甚至還有四千斤多各種豆類,再配合前不久“小鴨”夏侯懋提出的雞鴨鵝飼養計劃也推行了一個多月,這些都極大的豐富了偃師折衝府的飯菜質量。
三十八萬五千石糧食再加上各種輔食節省一點足夠養活偃師折衝府目前一萬多的人口,但府兵可不只是用來耕地的。
在舉行分田大會的第二天,偃師折衝府第一次點兵開始了。
剛分得田地的府兵趕緊換上早就下發的裝備,早早的來到校場集合。
王垕、沮授、曹丕、夏侯懋四位主官全都一身披掛,清一色亮銀鎧甲,五千名府兵也有將近三分之一者著鐵甲。
千萬不要覺得這個著甲率低,即便是五子良將的五營禁軍著甲率也就大概是三分之一。
這一切都是折衝府鐵匠司馬吳質的功勞。當然,王垕、馬鈞在其中也起到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小作用。兩人在返回偃師便立刻研究出由水車驅動的水力鼓風機,並以此為契機重新設計了新式鍊鐵爐,一爐能出之前相當於五爐的生鐵。
也正是由於生鐵的數量太多了,鐵匠都鍛造不過來,王垕和馬鈞才一直和水力鍛壓較勁。
現在水力鍛壓技術終於出了成果,一臺由水車帶動的水力鍛造機相當於一個有著幾千斤力量的巨漢,可以不知疲憊的將生鐵鍛打為熟鐵。
五千名府兵的武器也同樣是鐵匠司馬精心打造。在使用了王垕“祖傳”的流水線作業法後,僅僅半年多的時間,偃師折衝府就生產出足夠武裝一萬兩千人的武器裝備。這些裝備有一半留在偃師折衝府,剩餘則交給司空府處理,連交接工作都是曹丕完成,王垕完全沒問武器去向。
但僅僅有了武器、盔甲也不代表這些府兵就成了真正計程車兵。他們是農民,是鐵匠,是木匠,是養殖牲畜的行家,是挖溝斷壕的好手,甚至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廚子,唯獨不是一個士兵。
還好,半年的集體生活已經讓這些府兵習慣於聽從長官的命令,擁有足夠的紀律性。每天三次的整隊集合也讓這些府兵將軍事佇列操練的無比純熟。
就連偃師折衝府的女人、小孩都能在五息之內結成一個大致還算整齊的方陣。這本就是每日他們去飯堂吃飯,去澡堂洗澡,去夜校學習之前都要做的事情。
夏侯惇、曹仁、張遼、樂進、郭嘉、衛覬等觀禮人員見到這一幕時均是大驚失色。
尤其是張遼,之前王垕特別委託張遼一定幫他好好操練一下這些府兵,他還傻乎乎答應了。現在你們連小孩子都能這麼快速的結成方陣了,還練個什麼,知道擊鼓而進,鳴金而退不就行了。
————
三國小知識:
1、馬超是馬騰庶長子,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孩子。馬超的字是孟起,一般嫡長子表字的第一個字都是伯,比如孫策、滿寵,只有庶長子表字的第一個字才是孟。韓遂殺了馬騰的妻子,馬超後來還能和韓遂結盟,因為韓遂殺的並不是馬超的親孃。
2、漢末農田產出大約是一畝地產糧3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