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趙溫曾以僭越為由提出抗議,但大將軍府軍師荀諶反駁既然皇帝西狩,這裡也就不能再算皇室宮殿,大將軍作為官職最高的大漢官員理應住在最好的居所之中,與趙司徒和曹司空有所區別。

趙溫本想據理力爭,但無奈孤掌難鳴,就連那些皇室重臣也都贊同荀諶的說法。趙溫一氣之下只能稱病不再理事。

對於郭圖的提議,袁紹只思考了幾秒就拒絕了。

“公則所言雖然不錯,但我軍缺糧,許都附近也都被曹賊搜刮乾淨,如果再徵召軍糧,無論河北還是中原都將嚴重影響到春耕的進行。”

可能是因為沒抓住曹老闆,官渡之戰勝利的不夠完全,袁紹思路十分清晰。

“但大部隊不能出擊,不代表就不理睬司隸的曹軍。友若!”

荀諶上前一步:“屬下在。”

袁紹道:“以我的名義,讓陳孔璋(陳琳)再擬一份檄文,直言曹操裹挾漢帝之罪,勸他早日迷途知返,帶漢帝回來,如果那樣我和他還有機會同朝為臣。

“再將檄文告天下各方州牧、刺史、太守,曹賊大逆不道,天下人可共擊之。任何人在這個時候征討曹操就是我的朋友。”

荀諶道:“屬下領命。”

袁紹又道:“鄴城是北方重鎮,但中原才是漢室的中心,從今日起我就留在許都代理朝政,直到天子歸來的那一天。我認命審配為鄴城守。尚兒,我以大將軍兼太尉代理朝政的名義封你為冀州刺史,你返回鄴城,替為父看好冀州,要知道冀州才是咱們的根本之地。至於我自己,就能者多勞,再兼任個兗州牧吧。”

一名樣貌和袁紹有七八分相像的年輕人趕緊站出來拍著胸脯說沒問題,這人自然就是袁尚了。

話說袁紹喜歡袁尚也是有道理的,袁尚不僅長得像他,平日間作風也和袁紹幾乎無二,不僅頭腦清醒,還能夠禮賢下士,對待寒門子弟也能一視同仁,官渡之戰中坐鎮鄴城在審配等重臣的輔助下完美的完成了糧草供應的工作,因此在袁紹內部大部分人都支援袁尚接替袁紹。

反觀袁譚,雖然也是袁紹嫡子,還是長子,但無論樣貌還是脾氣秉性都和袁紹相去甚遠,雖有郭圖、辛評、辛毗等袁氏重臣為奧援,卻漸漸失去了袁紹的喜愛。擔任青州刺史期間,他前期確實乾的不錯,驅逐田楷,東攻孔融。但後來他用人不當、賞罰不公,逐漸了失去了青州的人心。

當曹操將青、徐兩州軍事交給臧霸來處理,袁譚是連戰連敗。最後還是袁紹看不下去找理由將其調回身邊,讓逢紀去主持青州軍事。對外宣稱是官渡之戰需要父子一齊出力,但其實是怕他真頂不住臧霸導致後方失火。也因此袁譚開始怨恨逢紀。

現在袁紹陣營中是個明眼人就知道袁譚失勢,也就郭圖等人還在硬撐。不撐也不行,郭圖和辛氏兄弟和袁譚捆綁的太深了。

剛才郭圖提議調袁譚回來進攻南陽,而讓袁尚攻擊軒轅關,就是在幫助袁譚的同時給袁尚挖坑。

軒轅關上文說了,根本沒法展開大部隊,是絕對的戰略險要之地,袁尚幾乎不可能攻克。

而南陽就在張繡手中,張繡投降曹操不久,袁軍如果去攻擊他,很可能直接將其逼降,袁譚這不就有功勞了。

可惜袁紹一下就看出郭圖的目的,並沒有按照郭圖的提議去做。

此時郭圖見袁紹又將袁尚封為冀州刺史,趕緊又道:“主公,大公子返回青州後已經著手和臧霸談判青州交付事宜。但臧霸似乎不是真心歸降,之前更是擄走了不少東郡百姓。既然暫時不對曹軍發兵,不如命呂氏兄弟暫歸大公子統領,如談判不順利,待春耕過後便可出兵,奪回被藏霸佔領的濟南、齊、北海,進而南下進取泰山和琅琊等地。”

這次袁紹沒有反對:“可以,但先期還是要以和談為主。友若,你再以自己的名義給廣陵太守陳登寫一封信,不需要談天下的局勢,只需要拉關係就行。陳登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該怎麼辦。”

————我是分割線————

三國小知識:

1、真正的洛陽八關中沒有虎牢關和汜水關,一般認為旋門關最有可能是傳說中的虎牢關。至於汜水關一般認為是虎牢關的另一種稱呼。文中還是用虎牢關這個大眾都知道的名字。

2、漢世祖、光武帝、位面之子、大魔導師秀哥定都洛陽後將其改名為雒陽,直到曹丕代漢,才改回洛陽。

3、建安七年,袁譚因與袁尚生出嫌隙殺了逢紀。但之前並沒有他和逢紀之間有過節的記錄,書中內容是我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