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點頭。

陳群、沮授一個精於內政,一個長於軍務,郭嘉有戰略素養還能出謀劃策,滿寵沉穩可靠,再加上王垕這個滿腦子古怪主意的傢伙,五個人一起想出如此顛覆的改革辦法倒也合情合理。

於是曹操又拿起《司隸發展規劃並人才改革、軍制改革書》,詢問道:“文若,你覺得這個策論中的科舉制和府兵制可行嗎?”

荀彧點頭:“可行。但無論司空選哪一策施行,都再也不會得到士族支援。”

前文說過,漢末的政治生態就是士族政治,任何一個勢力的成敗離不開士族的支援。

袁紹能空降渤海不到一年就全取冀州離不開他巨大的聲望,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冀州士族的支援。

曹操一開始能在東郡立足也離不開東郡士族張邈、陳宮等人的幫助。曹操勢力能夠在建安元年之後短短五年就佔領整個中原則完全離不開潁川派士族的身影。至於曹操麾下武官,更是多出於譙縣士族。

實際上袁紹和曹操本就是大士族出身。袁紹身後有豫州袁氏,曹操身後是曹氏、夏侯氏兩大家族。

但現在曹營離開了士族遍地的中原,在漢末就等同於離開了最大的人才群體。想想蜀漢後期人才是多麼的匱乏,也許不用袁紹發起進攻,只要再過十年,蝸居在司隸的曹操陣營就會因為缺乏人才而土崩瓦解。反倒是袁紹,在佔領了中原後將順勢接手本屬於曹操的海量人才儲備。

還有軍制的問題。漢末軍制本質上就是士族私兵所有制。士族自己組建私兵,擁有私兵的管理權,再從族內選擇領兵的代言人。代言人代表身後士族再去投靠擁有朝廷大義的各路諸侯。各路諸侯爭戰的同時要保證麾下士族的利益,因為這些士族就是諸侯勢力內部的股東,人家投奔你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復興大漢。

為什麼李典不是五子良將?還不是因為曹操不敢重用他。李典代表李氏,李氏的私兵也一直在他們一家的掌控中,先是李乾,後是李整、李典。

又比如劉備在佔據荊州大半的時候已經有親兒子劉禪了,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他的繼承人還是劉封?還不是當時劉備勢力內部全是荊州出身計程車族,他不立劉封這個同樣荊州出身的繼承人可能嗎?反倒是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勢力內部荊州派死了一大群,荊州派風光不再,劉封才被卸磨殺驢,換了親兒子劉禪做繼承人。

在王垕原來的位面,曹魏勢力在佔據天下大半後卻叛亂不斷,也和曹操、曹丕、曹睿三人一直打壓士族有很大的關係。最後曹爽這個弱智被司馬老賊一招翻盤,漢末士族才徹底沒有了掣肘。士族捧起來的司馬家掌權最終建立了西晉這個士族國家,但西晉是個什麼拉跨的玩意大家應該也都清楚。

好了,書歸正傳。

正是因為漢末的一切都是士族在說了算,一旦曹操使用了科舉制和府兵制這兩個完全將士族拋到一旁的制度,曹操勢力必將遭受全天下士族的圍攻。

曹操舉棋不定,荀彧這個潁川大士族出身的漢室忠臣也同樣坐立不安,

荀彧是真的大漢忠臣,他很敏銳的發現科舉制和府兵制一旦施行,大漢說不定真能夠復興,但他的出身有讓他沒有勇氣去施行這兩個政策,這才找到了曹操。

曹操的內心是很想立刻推行這兩個新制度的,但到了最後,他還是決定再諮詢一下王垕這個“創始人”的意見,假如能把其四個人也聚到一起就更好了。

“來人,召司空府掾屬王垕、軍師祭酒郭嘉、西曹掾屬陳群、雒陽令滿寵、掾屬王垕的屬官沮授明日未時來司空府中赴宴,嗯…家宴。”

家宴也就是非正式宴會,和王垕家今日類似,可以帶家眷的那種。自有司空府侍從將此事記下,待來日邀請王垕五人。

實際上曹操的這個態度就表示他已經認可了這份策論的兩種制度。

荀彧起身行禮,準備離去。

就在荀彧已經倒退著走出房間的時候,曹操突然問他:“文若,你說我做的對嗎?”

荀彧站住身體搖了搖頭,表情凝重:“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我一定會被開除出荀氏,再也不能回家了。”

————我是分割線————

三國小知識:正是諸葛亮向劉備提議處死劉封,但亮哥是荊州派老大,為什麼要處死劉封呢?有人認為是當時的劉備內部荊州派掌門人亮哥將劉封賣了好換取東洲派的支援,兩派合力繼續壓制劉備實力內的其他派系。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丞相府中高官幾乎全部出於這個兩個派系似乎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不過這都是陰謀論啦,也可能就只是劉備想讓親兒子上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