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垕趕緊找到相熟的張遼,讓張遼部下騎兵換裝雙邊馬鐙,以實戰來實驗雙邊馬鐙的效果。

張遼因沮授一事佩服王垕,雖不理解雙邊馬鐙和以前的單邊馬鐙能有什麼區別,但還是照用了。一試之下,張遼還真覺得控馬能力提升了不少。

於是王垕又拉著張遼找到曹操,將雙邊馬鐙的優點一一呈上,曹操也不墨跡,直接一聲令下,全軍騎兵集體換裝。

王垕高興,但也沒傻到認為一個小“發明”就能扭轉曹軍的頹勢。再說雙邊馬鐙一看就懂,一用就明白,漢末又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法,估計過不了幾年整個大漢的騎兵就都會換上雙邊馬鐙。

驅趕了朱靈留下的少量探哨,曹軍順著水路又走了兩日,前方探哨傳來一個好訊息,朱靈敗了。

原來朱靈百密一疏,只顧著埋頭追趕曹操,在定陶遇到正在攻城的袁軍大隊人馬。袁紹部下呂翔誤以為朱靈還是曹軍,不管不顧的就帶隊逆衝了朱靈一波。

朱靈連日疾行就是為了聯絡袁軍一同對付曹操,不曾想上來就被友軍攻擊,還好他帶的都是騎兵,死了幾人便立刻後退,一連退了好幾裡才站住腳。

但探哨也傳來一個壞訊息,朱靈總歸還是和呂翔聯絡上了。原來呂翔恰好在此時得到袁紹的手令,知道自家老闆被曹操擊敗,又從朱靈口中得知許都易主,曹操正順濟水而下,不日就要來到定陶。

於是呂翔收斂軍隊,派出使者從定陶敲詐出一批軍糧,與朱靈歃血為盟後,合軍順著濟水逆流而上,尋曹軍而來。

探哨都能得到確切訊息,就說明朱靈、呂翔距離他們已經不遠了。

曹操決定即刻拋棄船隊,全軍向南,繞路重回陳留。

王垕這時獻上了第二件小發明:風箏,或者說紙鳶。

那天沮授很快找到了幾名會製作竹器計程車兵。在王垕的指導下,這幾名士兵制作了一批紙鳶,各種顏色的紙鳶可以代表不同的含義,只要提前約定好就能直接投入使用。晴朗微風的天氣即便在五里(漢裡)之外都能清楚的看到紙鳶,哪怕探哨放出幾十裡,也能透過連續升空紙鳶的方式快速傳遞一些不復雜的訊息。

曹操見過後對王垕大加讚賞,並言王垕有淮陰王故智。

淮陰王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韓信。(不是跳來跳去的那個,請大家把那個煩人傢伙從腦子裡摘出去。)

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之上,使其發出奇怪聲音,瓦解楚軍士氣。

但將紙鳶用於傳遞訊息,王垕在這個位面還是首創。真正的歷史上使用紙鳶來傳遞訊息還要等到南北朝時期了。

王垕心底卻對曹操將他比喻成那個喜歡跳來跳去的傢伙有些不滿,誰還不知道最後韓信是怎麼死的啊?這是在咒他啊。

行軍不過一日,紙鳶便派上了用場。南下的探哨發現了更多的敵人。一個時辰內連續升起的五個紅色紙鳶表示南方遇到敵人大軍,數量在一萬以上。

曹操的臉色陰沉的像即將下雨的天空,他只思索了片刻,便下令再次回軍向北,他們要越過濟水前往更北的方向。這次就連郭嘉、王垕都不知道曹操要去何方了。

次日,就在曹軍返回濟水河畔的時候,先前派出南下的探哨也帶回來南方軍隊的具體訊息。

堵住曹軍歸路的大軍居然是曹操留在潁川、陳留等地的預備隊,帶兵者正是大漢司徒,領江南縣侯,趙溫。這也表示漢帝在驅逐了朝中親曹派後潁川、陳留、陳郡、梁國四郡再也沒有曹軍落腳之地了。

曹操對此只有一句話:“向北。”

為避免趙溫與朱靈、呂翔合圍,王垕只能指揮後營兵卒、俘虜連夜在濟水上搭建浮橋,這時在船上他命工匠製作的木柵欄就派上用場了。

木柵欄和曹軍使用的大車一樣長,一人多寬。只要將木柵欄首尾連線起來,連成像鐵軌一般的樣子直接扔入水中,兩側用繩索在兩岸固定,這就是一道極簡易的浮橋。

相比於利用舟船首尾相接的傳統浮橋,這種浮橋無法透過輜重車輛和馬匹,但過人卻是沒有問題。而輜重等重物則可以用之前留在濟水畔的船隻分批渡河,不用再浪費時間搭建傳統浮橋。

如此一來,曹軍透過濟水的時間竟是比預料的少了三分之一。這種柵欄還可以回收反覆使用,也可以裝在大車側面,增加大車的承載容量,甚至還能作為一種臨時的防禦工事來使用。

這次不光是曹操稱讚王垕,連郭嘉都稱讚王垕有墨者之風。沮授則拿著一塊輕飄飄的柵欄看了半天,暗中對王垕更加服氣。至於張遼、許褚等頭腦簡單之輩,更是對王垕態度又恭敬了很多,這次他們就不是看在曹操的面子上,而是真心佩服王垕了。

曹軍渡過濟水後,郭嘉提議連夜趕往附近的冤句修整一日,反正趙溫、朱靈、呂翔三軍還要度過濟水才能追擊他們,就算他們聯軍攻來至少也有個城牆阻攔一下,唯一的問題是不知道冤句是否是還願意接納曹軍。

曹操自然應允。

天明時分,曹軍抵達了冤句。眼前的一切,將讓王垕對亂世有一個更深的印象。

————我是分割線————

三國小知識:冤句是中國古縣名,秦朝時設縣級行政單位,金朝黃河改道徹底消失。唐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二流詩人兼私鹽販子,大齊開國兼末代皇帝黃巢就是冤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