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向美國下訂單(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墨在這個時候前往美國,並不是想要和美國結盟。
雖然說未來的美國藉著二戰的東風強勢崛起,成為了未來的世界兩極,超級大國,但這並不是陳墨在意他們的理由。
儘管這一時期的美國已經出現強勢崛起的勢頭,無論是工業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逐漸發展起來,但世界第一強國還是英國,而且陳墨並不覺得自己需要去捧美國人的臭腳。
美國雖然未來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這個國家對待盟友可是非常糟糕的,被他坑死的盟友可謂是車載斗量,是個盟國都被美國坑過。
如果不是冷戰時期,歐洲各國需要依靠美國來對抗蘇聯的威脅,誰又願意捧美國這個殖民地國家的臭腳呢?
事實上不僅僅是美國,冷戰時期的蘇聯也是一樣的。
穗宗和勳宗時代,雖說蘇聯援助了不少第三世界國家,但那都是涉及到各種政治利益和兩大陣營意識形態鬥爭的。
不然的話為什麼會有布拉格之春這種事情呢?
這也是為什麼在原本的歷史上,埃及領導人納賽爾會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首腦人物的原因。
有太多的國家不希望自己捲進兩大陣營的對峙之中,希望自己能夠保持中立。
如果不是當時納賽爾和埃及自己野心太大,以及中東地區的各種問題,納賽爾是完全有機會將整個中東地區整合為一個整體,建立起一個泛阿拉伯國家的。
當時埃及在納賽爾的領導下擁有著崇高的聲望,納賽爾本人也被視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軍人物。
在他的努力下敘利亞和葉門於1958年和埃及簽署了一分合約,三國合為一個國家,旨在實現阿拉伯國家的非殖民化,排除美國、英國和法國在中東和北非的影響,以及解放巴勒斯坦。
只是很可惜,這個美好的構想最終敗在了埃及人的政治野心,以及美國的干涉之下。
三國共同成立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僅僅只存在不到三年時間,在1961年便宣告解散了。
所以在陳墨看來,這些所謂的盟友都是靠不住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利益而已。
真正靠得住的還是自身強大的實力。
而陳墨這個時候訪問美國,一方面是躲開國內那些亂七八糟的勾心鬥角,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從美國這邊獲取利益,進一步發展本國的實力。
儘管埃及建國以來,和英國關係不錯,但埃及的工業體系建立,更多的還是靠著和美國的合作。
而且更關鍵的一點是,這個時候的美國還奉行孤立主義,國內也更多的受資本的影響,更看重金錢和實際利益,而非像歐洲那樣波雲詭譎的政治博弈。
因此在增強本國實力這件事上,陳墨還是更願意和美國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