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殖民地入賬,對於陳墨來說自然是一個不錯的好訊息,也是這場戰爭不錯的收穫。

雖然說這兩塊殖民地並不是什麼好位置,也沒有太豐富的資源,甚至就連人口也數量不多,但厄利垂亞和蘇丹比鄰,如果陳墨吞下蘇丹的話,這一塊便可以直接和埃及本土連線起來,讓陳墨可以進一步將自己的勢力向阿拉伯海延伸。

這在戰略上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而且另一方面,隨著這場戰爭的勝利,整個北非和中東地區的國家對埃及的態度明顯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衣索比亞希望訂立攻守同盟,雖然依舊作為獨立國家存在,衣索比亞的國王卻明確表示希望埃及可以牽頭建立一個同盟,並且在中東地區負起更多的責任。

為此,衣索比亞的國王還特意站出來向周邊國家呼籲,希望周邊國家一起加入這個同盟,共同抵禦來自歐洲的威脅,擺脫列強對於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控制。

對於這個提議,陳墨不可置否,在他看來中東這些周邊國家,除了有石油之外,著實沒什麼太大作用。

並且其中大部分國家也都還處在歐洲列強的控制之下,不是殖民地就是勢力範圍,他們想和埃及建立盟約關係,無非是想借助埃及的力量謀求獨立而已。

這個盟約對於小國來說,當然是有利的,作為同盟的一員,他們得到了整個同盟的幫助和庇護。

經濟上各國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軍事上團結起來的各國也將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雖然說還是沒資格挑戰歐洲列強,但至少維持區域穩定,為自身爭取獨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然而這個同盟對於埃及來說,卻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

歸根結底,這是結盟不是合邦,作為現在中東和北非地區最強的國家,結盟之後埃及從這些周邊小國能獲得的利益很少,卻反過來要負擔保護這些周邊國家的義務,這對於埃及來說並不是什麼划算的買賣。

等到二戰爆發,北非成為盟軍和軸心國的戰場,到時候自己出兵攻擊軸心國軍隊,然後直接把這些地方染成自己的顏色難道不香嗎?

結盟這種事情在陳墨看來,就是小國抱團取暖以抵禦大國威脅的一種手段。

都是小國,那結盟沒有問題,但如果一方實力過於強大,這樣的結盟與其說是結盟,不如說是附庸。

就好像歐盟的那些面積小到世界地圖上都沒法把國名印上去的國家,他們真的在歐盟事務上有什麼話語權?

他們不過是英法德這些大國拉來以壯聲勢的背景板而已。

但是很顯然,希望和埃及結盟的這些中東國家,他們可不是來給埃及當背景板的。

恰恰相反,他們打著的如意算盤可是把埃及變成他們的背景板,藉助埃及如今的國際聲望和軍事威懾力,為自己爭取獨立和國際地位,以及更多的利益。

結盟,只是他們將埃及拉上他們戰車的手段而已。

這一點,從這些國家提出的結盟形式就可以看得出來。

組建同盟最高議會,各國享有平等權力,議會享有最高權力,所有加盟國都必須服從最高議會決議,議會採取一國一票的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