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看看徐教授到底是怎麼說的吧。”

徐佑並沒有急著具體介紹,而是把自己昨天晚上做出來的3D建模,放在了大螢幕上。

看得出,徐佑的建模非常的精細,不僅還原了所有的過程,還包括火箭在每個時刻的各項詳細資料。

就連因為山姆航天局突然中斷直播,而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畫面,徐佑也都透過衛星傳來的影響,完成了高度的還原。

看完了整個3D模型的過程,大家心裡都在暗暗的驚歎。

這時,徐佑說道:

“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是火箭發射後的加速度不足,無法按照計劃達到預定的速度。為了彌補不足的速度,火箭在這之後增加的發動機的功率,讓發動機超負荷工作,最終導致發動機熄火,二級火箭分離失敗。”

當徐佑說完這個原因後,大家的反應並不一致。

有些人認為,徐佑能在一晚上的時間,就完成整個建模的工作,並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已經非常的讓人不可思議了。

也有少數人認為,在獲得衛星傳來的影像資料後,這些原因都是清晰可見的,能夠分析出來,並不算什麼稀奇。

這時,一位工程師說道:

“徐教授,您的這個模型做得確實很出色,只是這個原因,即使是不透過做這個模型,也可以很直觀的看出來。不知您是否推斷出事情的根本原因了?”

這位工程師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如實的說出了自己心裡的疑惑。

這樣的疑惑,也是其他一些人心裡有的,只是他們不敢隨便說出了罷了。

聽到這位工程師的話,徐佑平靜的說道:

“沒錯,僅僅是直接原因還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找到火箭一開始加速度不夠的原因。請放心,這個問題我有早就想過了,請看下一組3D模型吧。”

說著,徐佑開啟了又一個3D建模檔案,在大螢幕中播放了起來。

與上一個模型不同的是,這次的模型,是展現了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火箭內部的情景的。

有些細心的人已經注意到,在這期間,火箭內部出現的異常情況。

“燃料室中的燃料,在慢慢的洩露出去?”

放完了這個建模檔案之後,徐佑又將兩個模型同時展示了出來。

當這兩個影片同時播放時,大家驚訝的發展,火箭內外部的變化,竟然可以完全相對應。

“是啊!這樣確實可以解釋,為什麼火箭在發射之後,加速度一直偏低,在提升發動機功率之後,又為什麼會很快熄火了。”

這一下子,剛剛還對徐佑有所疑問的人們,頓時打消了所有的疑慮。

見大家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徐佑繼續說道:

“由於我們並沒有充分的資訊,去對這個假想進行論證,因此這個推論現在也只是一個猜測。我認為,可能是燃料室的內壁材料,在極端的情況下,出現了些許的裂痕,導致了這次事故的發生。在資訊不充分的情況下,我認為這個推論,成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聽完徐佑詳細的講解,大家也都覺得,這個推論確實有很大的可能性。

接下來的時間裡,大家繼續就這次事故進行討論,並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可能。

只是這些可能,相比徐佑的推測來說,成立的可能性都要低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