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種能力,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而計算與空間模擬的結果,也都是準確無誤的。

將推導過程、資料、方案都整理好後。

第二天,徐佑來到材料實驗室,組織大家開始新的實驗方案嘗試。

“徐老師,您是想同時使用化學氣相沉積,以及熱等靜壓制備技術嗎?”

聽到徐佑的這個方案,幾位材料專業的老師,也是感到有些驚訝。

這樣的方法,不僅他們沒用過,甚至他們也從未聽說,世界上有誰用過這樣的方案。

因為在工藝上,兩種方案就是有些矛盾在裡面的。

就好像是冰與火,根本不可能完全交融在一起。

“我稍微調整了實驗中的一些工藝引數,根據我的理論推導,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徐佑沒有將話說死,畢竟如果徐佑說,自己只是在大腦中模擬了一遍,就判定這個方案是可行的話,聽起來就有些天方夜譚了。

幾位材料老師雖然對此有些懷疑,但畢竟這個人是徐佑,既然他覺得可以一試,他們是肯定會協助徐佑的。

接下來,在徐佑的帶領下,幾人開始了新的製備方案。

這個方案的關鍵,是根據徐佑設定的工藝引數,製造出對應的實驗條件。

對於各種實驗條件的把控,要求得非常精細。

根據徐佑的理論,如果環境條件差了一點兒,就會不滿足至少一項技術的條件,讓材料的製備以失敗告終。

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時間,幾人才將實驗條件調控到理想的狀態中去。

大家顧不上吃午飯,趁著實驗條件合適,趕緊開始了材料的製備工作。

在與裝置連線的螢幕上,可以同步顯示出反應腔中材料的微觀結構。

“晶粒……開始生長了!”

這時,一位老師在看到螢幕中的畫面後,不禁驚呼了起來。

晶粒開始生長,意味著這樣的製備方式,確實是有效果的。

即使還未形成理想中的材料結構。

但這已經是之前從未有過的突破了。

這個時候,崔穎走了過來。

“各位老師都沒吃午飯呢吧,我去幫大家買點吃的過來,就在實驗室吃一口吧。”

“好的,崔老師,就麻煩你了。”

在這樣興奮的狀態下,徐佑壓根就忘了吃飯的事情。

徐佑自己倒還是能忍住。

不過讓大家都跟著捱餓,徐佑也覺得不太合適。

徐佑心中感嘆,還是崔穎想得更周到一些。

過了一會兒,崔穎帶了幾份飯回來,大家一邊吃著飯,一邊關注著各項資料,以及螢幕中的現象。

&nbsp

1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