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衛星解析度的理論極限(第2/2頁)
章節報錯
透過這幾天的瞭解,徐佑知道,餘廣勝在五院裡面的地位很高,其他人一般都會稱餘廣勝為餘總。
這說明了,只有徐佑和吳婧,是有稱呼其他人為“老師”的特權。
徐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但看樣子,吳婧的級別要比餘廣勝高出不少。
徐佑覺得,按照吳婧說的去做,準沒錯。
經過與這些專家的當面交流之後。
徐佑總算把心中的困惑一一解開了。
此時,對於提升衛星解析度的問題,徐佑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思路。
“先把解析度極限算一下吧。”
因為偵查衛星,都是透過電磁波進行分辨的。
所以,它們都會存在一個理論上的解析度極限。
徐佑在草稿紙上畫出問題的模型圖,並很快推出了相關的公式。
&nin=1/R=1.22λ/D。
即極限解析度角,等於1.22倍波長除以光學口徑。
這樣的話,就可以根據衛星軌道半徑、地面解析度、光的波長、分辨角這些條件,去求出所需望遠鏡的直徑了。
理論上,只要望遠鏡的直徑足夠大,就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地面解析度。
&nm的解析度,理論上是可以完成的。
只不過……
這樣的話,就需要直徑高達185米左右的望遠鏡了。
這樣恐怖的望遠鏡,按照現有的火箭運載能力,是肯定不可能送上太空的。
徐佑適當的改變了一下軌道半徑,以及解析度的要求。
透過計算,按照我們現有的火箭運載能力,理論上是可以實現厘米級的解析度的。
當然,這種模型計算,只是非常初步的推論而已。
想要真正實現衛星的發射,需要考慮的技術,還有很多很多。
包括衛星的指向精度、衛星的穩定性、多鏡片拼接、衍射光學薄膜等等。
而像視野狹窄、識真辨假能力有限等可能存在的問題,也是徐佑必須要考慮到的。
由於整個問題實在太過複雜,徐佑一時也沒有確定下來,具體的設計方案。
在確實設計方案之前,徐佑需要綜合各種條件的排序,再明確設計的方向。
徐佑找到了之前一起交流過的任文鬥,詢問一些關於這個衛星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任文鬥是這項計劃的衛星總設計師,對於衛星這一塊,任文鬥算是最瞭解的一個了。
“任老師,我有幾個事情,想再跟您探討一下。”
“徐老師,你請說。”
“我們這次的衛星發射計劃,只要能夠保證衛星的解析度足夠,其他的問題,都是次要的吧?”
“可以這麼說。因為我們這一批衛星,也是屬於高分衛星。所謂的高分,就是指的高解析度。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1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