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徐佑這麼說,大家更加覺得,這個之前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理論,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太陽系中竟然可能會存在黑洞?離譜,太離譜了!”羅文坤吐槽道。

徐佑的這一新的理論,不僅給大家一個全新的方向,更是讓他們意識到,這個課題不僅僅是尋找X而已。

甚至,還會解決更多天文學的未解之謎。

冷靜過後,大家也開始思考起接下來的問題。

“所以,我們到底怎麼去證明,X就是一個黑洞呢?”

本來,想要發現一個黑洞,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更別說,是這樣一個,半徑只有4.5cm的黑洞了。

徐佑想了想繼續說道:

“證明起來很難,不過也不是毫無辦法。你們知道嘛,接近黑洞的彗星,會被黑洞所吸收。在這個過程中,彗星會與該區域積聚的熱氣體相互作用,並出現一些輻射訊號,也就是吸積耀斑。如果我們能在太陽系中發現耀斑,那X是黑洞的假想,便有了充分的證據。”

聽到徐佑的這段分析,羅文坤不禁興奮的說道:

“臥槽,徐佑,你這腦子是怎麼想出這些理論的?真想把你的腦子切開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結構。”

“沒那麼誇張,大家的腦袋都差不多,只不過我書看得多一些而已。”

這些天來,徐佑依然保持著每兩天,就拖著行李箱去一次圖書館的習慣,而且每次都滿載而歸。

畢竟這麼大的借閱額度,可不能白白浪費了。

而這些天,徐佑也看了很多天文物理相關的資料與文獻。

這個新的理論, 並不僅僅是一瞬間的靈感,而是在知識的大量積累後,所碰撞出來的靈感火花。

“雖然我們無法自己去記錄什麼資料,但根據黃老師那邊提供的資料量,也是足夠了的。只要我們能從這些資料中,分析出耀斑的線索,那我們的理論,就會有很高的確定性。”

“可是,既然這些資料已經是別人分析過的,我們還能從中分析出什麼新的東西嗎?”林詩疑問道。

“這個不用擔心,因為天文臺記錄的資料量是非常龐大的,面對如此龐大的資料,那些科研工作者也從某些維度進行分析,不可能把資料中的資訊完全分析透的。只要方法得當,我們是完全有可能發現一些新的資訊的。”

聽徐佑說完這些,大家也都有了清晰的方向。

隨即,在徐佑的領導下,大家重新開始了新一輪的工作。

樓嵩擅長建模的工作,便根據徐佑的這個新理論,模擬出X可能發射出耀斑的位置軌跡。

徐佑、林詩和羅文坤,則負責資料的處理和分析,尋找著這些資料中的一些線索。

這樣的工作,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實際的執行中,其實還是非常複雜,而且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的。

雖然在理論上,X的體積就算真的非常小,也不會影響其對進入引力範圍內彗星的吸收。

但因為X的理論軌道長度很大,所以需要重點搜尋的區域也很大。

更不用說,這個X的軌道曲線,也僅僅是模擬出來的,真實情況還可能會有一定的誤差。

&nbsp

1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