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吐蕃歸金(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裡面可少不了金國數年間對吐蕃的頻繁拉攏,與“金元攻勢”。
若沒有金國之前的先見之明,對吐蕃數年間的政治拉攏,這次武力威懾的效果,與會談的結果也就不會這麼美好了。
所以說這次吐蕃和平歸附,看似是軍事效果,其實是政治與軍事的雙重效果,二者缺一不可。
沒有之前的政治拉攏,吐蕃對金國不會有好感與尊敬,一味地威逼之會適得其反。
沒有之後的軍事威懾,吐蕃對金國不會有畏懼,只會當金國是冤大頭。
所以只有軍事與政治雙管齊下,才能見效獲得奇功!
所以最終吐蕃能和平歸附,是金國數年以來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結果,如今到了見效之時,自然沒有阻礙看似簡單。
若沒有之前數年間的努力,吐蕃問題豈會如此簡單的解決。
當然拋開這些外人看不見的因素外,表面上的一切自然是雙方合則兩利,好似一切功勞皆歸於吐谷渾會談。
在這次會談中大出風頭的睿親王完顏琮,在解決了吐蕃的歸屬問題後,便將接下來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河湟的夏軍身上。
河湟又名河湟谷地,是位於黃河與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帶。
位於後世青海省東部農業區,東西長達三百多公里,是青海的核心精華地域,同樣是烏鞘嶺的大後方據點。
亦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帶,是進出吐蕃與隴中高原的重要通道之一。
由東往西依次為湟水流域的今民(民和縣)、邈川(樂都縣)、湟州(平安縣)、鄯州(互助縣)。
西寧州(西寧市)、大通縣、湟源縣、湟中縣、哺廝伊地(海晏縣)。
及黃河流域的循化縣、廓州(化隆縣)、積石州(尖扎縣)、澆河州(貴德縣)等地。
而夏軍在河湟的部署,基層上沿著上述地域依次排列。
大州千人左右,小縣百人左右,基層上夏軍在河湟的總兵力在萬人左右。
主要兵力部署在西寧州以及赤嶺(日月山)進出口的湟源縣地區。
除了上述兩個重點兵力部署區外,夏軍的其他兵力,大部分依著河湟谷地分散部署。
因為河湟谷地北靠達坂山,南抵拉嵴山,西依赤嶺(日月山)的原因,河湟谷地便被三面天險團團圍護,省去了四面受敵的可能。
在夏軍猶如一個烏龜殼一般的天然地理防禦下,金國想要進攻河湟谷地,便只能從西面赤嶺的湟源一帶缺口進入。
這也就是說金軍的第一戰必須放在赤嶺西側的湟源地區。
只有先取得湟源翻過赤嶺的道路,金軍才能穿過赤嶺進去河湟谷地。
然後就像吞吃蛇一樣,一路從頭到尾將河湟谷地打通關,進而進入隴中黃土高原,與蘭州近在遲尺!
所以第一戰肯定會在湟源地區爆發,而湟源地區的夏國守軍暫時在兩千人左右。
至於以後會不會增加,這就不是金軍可以揣摸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