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河西會戰之損傷(第1/2頁)
章節報錯
面對河邊的慘事,速不臺不想再提。
速不臺回去之後,與孛木律合達打了個招呼後,便帶領蒙軍旗的將士向東北部移動,打算去支援韓童年所部。
在速不臺領兵離去後,留在之前戰場上的孛木律合達,此刻也收到了戰後雙方損失統計。
在金軍女真、蒙古兩百旗與宣化軍的對戰中,金軍一方共出動一萬騎兵,兩萬蒼頭,共計三萬大軍。
而宣化一方則全軍出動,出動五千騎兵,三萬步兵,共計三萬五千大軍。
兩軍共六萬多大軍在討賴河岸邊十里之地,從今日午時一直大戰至黃昏,一直持續四個多時辰。
最終結果以金軍兩百旗大獲全勝,宣化軍全軍覆沒而告終。
這一戰因為是平原堵截遭遇戰,所以金軍在開戰之前,並沒有多大損傷,在結尾時金軍損傷也可以忽略不計。
唯獨中期兩軍僵持階段,才是金軍傷亡極速飆升的時刻。
最後經過粗略統計,此戰中,金軍共傷亡兩千四百餘眾,其中死亡兵丁在八百之數,受傷者高達一千六百餘眾。
其中死亡八旗官兵二百餘眾,死亡蒼頭六百餘眾,受傷八旗官兵四百餘眾,蒼頭受傷者高達一千二百餘眾。
而與之對應的宣化軍死亡之數就高達三萬之多!
當然,真正的戰死者只有四千餘眾,戰敗後被金軍追殺死亡者高達六千餘眾,餘者不是被俘就逃走。
這也就是說金軍真正殺敵在一萬之數,而且其中大部都是在宣化軍戰敗後,被金軍追殺而亡者。
可為何最後的統計會三萬之數呢?
這裡就不得不說孛木律合達殺俘的命令了。
因為孛木律合達將兩萬多宣化軍殺光後,也同樣算在了殲敵的戰果之中,所以才有了金軍殲敵三萬多的數字。
宣化軍真正能衝出重圍逃走者,也不過兩三千人左右,與高達三萬多的損失一比,跟本不值一提。
且已經被打散建制,四散而逃的宣化殘兵敗將,在之後根本組合不到一起,要麼逃難各地成為難民流民。
要麼佔山為匪,落草為寇,要麼成為散兵遊勇劫掠各地,最後依舊逃不過金軍的掃蕩圍剿。
所以此戰說是金軍全殲宣化軍,宣化軍全軍覆沒也不為過。
宣化這支高達三萬五千餘眾的夏國野戰軍,在此戰中被金軍成建制消滅!
以後宣化之詞,只會成為過眼雲煙的歷史名詞。
至於戰後孛木律合達殺俘的事情,其實也是被金軍以往的歷史規則和酬功制度所影響。
一來金軍此戰中損失兩千多眾,士兵對宣化軍多有仇恨怨言。
所以為了保持軍心士氣,孛木律合達只能順水推舟,透過殺俘來給士兵一個宣洩口。
否則這口氣一直憋著,遲早會出大問題。
畢竟後面的戰事還多著了,不將士兵心中這股子邪氣給洩了,軍心士氣潰散動盪不說。
就怕戰爭結束後,受戰爭影響計程車兵,將這股邪氣撒到自家百姓身上。
所以有的時候殺俘也是一種保持軍心士氣的軍事手段。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因為酬功之事,對士兵來說死了的宣化軍士兵,可以用他們的人頭來積功,有著升官發財的價值。
同時也是戰功最重要的憑證,而活著的宣化軍對金兵來說,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一個敵軍人頭如果價值五貫銅錢的話,那活著的敵軍或許連一貫都不值。
所以金軍士兵會怎麼選擇,已經不言而喻了。
殺俘除了對士兵有利外,對孛木律合達這等將領也有利益。
畢竟戰場上斃敵三萬多功績,與斃敵萬餘俘虜兩萬多的功績,兩者的含金量是不可同日而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