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南側的山谷中,由一條長達三十里的壕溝土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南接祁連山餘脈大峽谷流出的討賴河。

峽谷

北部以山城壕溝為防,峽谷南部由以討賴河谷構成了一面防備南方的天然屏障。

其玉門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壕溝、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

因此玉門關也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現今玉門關是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戰壕組成,全長約三十里。

關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

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而嵬名令公就是藉助玉門關的關防體系,將手中二十萬夏軍從南到北依次部署。

首先嵬名令公在肅州駐紮三萬河曲六軍,由其親自坐鎮指揮。

接著在玉門南部的峽谷平原一帶,部署涼州兵兩萬五千人,由涼州都統軍籍辣思義統轄。

在玉門關所在的黑山右側部署一萬肅州軍,由甘州都統軍阿綽統轄,負責直面玉門關外的金軍。

在玉門關北、左側黑山一帶部署甘州監軍司三萬五千人,由將宣化府刺史浪訛遇移所統轄,負責玉門關左側安全,

在玉門關南部部署西平監軍司四萬大軍,由西平都統軍昔裡鈐部統轄,負責玉門南部的壕溝防線。

在玉門關至肅州城的中間地帶,嵬名令公命党項、吐蕃藩部二十部聯軍共四萬人!

以及藩和郡、鎮夷郡,共兩萬大軍,合計共六萬大軍由鎮夷郡王李安全統轄,作為玉門前線的後備兵力。

至此夏軍二十萬大軍共分為六部,成一個器字形,依著肅州、玉門關周邊兩百里內部署。

面對夏軍的銅山鐵壁,令對面的金軍猶如面對插滿刺的刺蝟一般,令金軍無從下手!

自五月以來,英親王完顏綱幾次對玉門關的夏軍發起試探性進攻,因為夏軍嚴密的部署導致金軍均無攻而返。

這日,完顏綱在多次進攻玉門關計劃失敗後,終於對肅州城內的嵬名令公另眼相看,收起了自己之前的小視之心。

於是為鄭重起見,完顏綱召見速不臺等多員將領,打算群情計策,看能不能集思廣益另闢蹊徑。

……

空曠的帥帳內,完顏綱與速不臺等其餘四名將領,站在寬大的與圖前。

看著圖中代表金夏的黑白二色標記,幾人各抒己見,從政治,地理,天氣,軍事,裝備,才能等多方面因素討論接下來的軍事計劃。

只見速不臺手指圖中夏軍玉門南部防線道:「卑職還是之前的意思,我軍想要攻克玉門關,就要攻其薄弱之地!

而玉門南部防線就是夏軍最薄弱之地!

所以我軍應集中一點,將全部力量彙集一拳之上,不管其他幾個方向的夏軍,對著玉門南線,狠狠一拳砸過去!

只要夏軍的南線一破,玉門夏軍必然震動,玉門軍心動盪之下,我軍便可攜大勝之威,一鼓作氣將玉門拿下!

一旦玉門被我軍拿下,嵬名令公所謂的六圈防線,自然是蕩然無存!」

…….

北宮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