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璟吃了一口飯,喝了口酒水,這才道:“聽尚書令一番剖解,朕是茅塞頓開啊!”

徒單克寧回道:“所以說,我女直子弟不僅不能漢化,還要多加恢復傳統,與國與民都有好處。

想我太祖皇帝起兵以來,是兵器不如遼,鎧甲不如遼,制度也不如遼,可就是憑著滿萬在遼宋眼中猶如烏合之眾般的女直子弟,做出改天換地之舉。”

完顏璟感嘆道:“是啊,萬般皆由人啊!”

想想漢朝跟匈奴之戰,漢朝一開始是騎兵不夠打不出去,只能被動防守,但是漢朝放棄了嗎?沒有!集三代之力,最終組建起騎兵出塞打敗了匈奴。

想想唐朝,被突厥逼的簽訂城下之盟,可是唐朝放棄了嗎?也沒有!唐朝在生產恢復過來之後,出兵草原打敗突厥,甚至是當時的突厥兵器都比唐朝還要先進,像後來的唐刀就是根據突厥的直刀改進而來。

漢朝從未想過因為匈奴有騎兵,我沒有大規模的騎兵,我就打不過他就不打了。

唐朝也從未想過因為突厥得兵器比自己先進,國力比自己強勝,我打不過他我也就不打了。

而為什麼後來的漢人王朝被遊牧民族打敗後,老是在兵器上制度上找原因呢?

總是說是因為人家的生產力度上來了,人家學會了中原的那一套技術,所以才打不過。

這不就是胡扯嗎,契丹建立遼國之時,他的生產力度與武器裝備,跟蒙古女真和漢人沒有什麼區別。

難道他們之間的武器有代差嗎?一個用的是槍一個用的是刀嗎。

按著個說法是隻要漢軍的武器裝備比遊牧民族先進才能打勝仗,人家遊牧民族跟你的武器裝備一樣了就打不過了人家了。

但為什麼契丹在五代時就可以被趕出中原,為什麼蒙古跟女真在宋代時就不行了。

包括後面的清軍入關之事,老是說清軍有大炮,清軍有槍,清軍有棉甲。

難道明軍沒有棉甲嗎?別忘了清軍的棉甲還是跟明朝學的。

難道明軍沒有火槍嗎,清軍的火槍技術還是跟明軍學的,當然了後世也有人會說是明軍的火槍質量不行,不如清軍的,但為什麼明軍的火槍打倭寇打蒙古的時候就可以用,碰到滿洲就質量不行了。

火槍在明軍手裡碰到滿洲兵的時候就變成了燒火棍,但是明軍的火槍被清軍繳獲了去了後,就為什麼會成了殺人利器。

清軍一開始有火炮嗎?清軍一開始的小炮都是學習明軍的技術,至於後來的紅衣大炮,別忘了清軍的炮隊一開始可是明軍的炮隊。

任何武器裝備到明軍手裡就成無用之物,到了滿洲手裡就成了殺人利器,人不行就別往武器裝備上面扯。

打個比方說清軍沒有明朝的火槍炮隊之前戰力是八十分,明軍是四十分。

而清軍有了火槍跟大炮之後加了二十分是一百分,但明軍還是四十分。

對清軍來說有沒有這二十分的加成無關緊要,都可以壓著明軍打,火槍大炮對清軍來說只是錦上添花,但對明軍來說好像沒有一點用處,有沒有火槍大炮他都打不過清軍。

清軍的武器裝備不如明軍的時候明軍是打不過人家,當清軍的武器裝備跟明軍一樣的時候,明軍還是打不過人家。

好像只有人家遊牧民族拿著大刀長矛,而漢人軍隊拿著快槍,速射炮跟機槍的時候才能打的過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