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母女見面
章節報錯
“憐兒,你這個沒良心的,可算來了!”林姝見著蘇憐,用手指在她腦門上狠狠一戳,“我聽說你前些日子進城了,也不來看看我!”
蘇憐一怔,笑道:“縣尉娘子真是耳目靈通,我那日只是來做生意的,生意沒做成,匆匆回去了。”
“怎麼,今日也是來做生意的麼?”林姝斜睨了蘇憐一眼,“我這兒若是沒生意,你是不是便不來了?”
“怎麼會呢?你看,我還給你帶了親手做的栗子酥,還不快叫人泡茶?”蘇憐笑道。
林姝拉著蘇憐進屋,命人看茶。林姝嚐了蘇憐帶來的栗子酥,十分喜歡。蘇憐便告訴她,這是在山裡撿的栗子。
“那祁雲山上什麼寶貝都有。”蘇憐將這些日子來發生的事與她說了說。這林姝長這麼大,從沒出過清河縣,特別喜歡聽蘇憐講山上的事。蘇憐便繪聲繪色地與她描述那山裡的野猴子、水溶洞,聽得林姝一愣一愣的。
“唉,我在這府裡如同坐牢一般,要是什麼時候能像你一樣到處走走就好了。”林姝哀嘆道。
蘇憐笑道:“你吃不了那個苦,還是好好做你的娘子吧。對了,上次託你辦的事,如何了?”
“我急著想見你,也正是因為這事。”林姝道,“你那姨娘可真是個貪財外露的,我前陣子只是在一個聚會上隨口那麼一說,散了席之後,她便幾次三番地找我,非要我將那二十分利的買賣介紹給她,我上哪兒給她找去?”
蘇憐聽了,狡黠一笑,道:“有勞姝兒了,接下來便讓我來吧。”
“你來?你怎麼來?難道你自個兒接了她這生意?”林姝問。
蘇憐道:“我的好姝兒,你就別問了。這事從此以後跟你沒有關係,趙姨娘再來找你,不理她便是。”
說完,蘇憐又從包袱裡取出幾塊桂花皂:“這是我自己做的桂花皂,可以用來洗手、洗臉、沐浴,也可以洗衣服,清除油垢、汙垢特別管用,水過留香。你拿去試試,如果喜歡,下次我再送幾塊來。”
林姝還是第一次聽說桂花皂這種東西,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蘇憐又詳細與她說明這東西的使用方法。
盤桓了一個時辰,蘇憐便告辭,她還要去見自己的孃親。林姝也不好多留,又將攢下來的幾本薄書交給蘇憐,順便給了她五兩銀子作為酬勞,還有新的五兩訂銀。
一般的農戶家裡,全家的收成收入一年大抵也就三五兩銀子。短短兩三個月,蘇憐已經攢下十五兩銀子,花了二三兩,還有十兩黃金存在銀號。蘇憐暗自盤算了一下,十兩黃金不能取用,剩下這些錢攢下來開店似乎也有些勉強,眼下是不是先把張家那老屋子翻修一下,趁著言恆拉來了施工隊……
從程府出來,蘇憐命車伕直奔蘇府。到了蘇府門前,她卻沒有下車。上次在這家裡鬧得很不愉快,她也賭咒發誓再也不進蘇家的門了。
蘇憐將事先寫好的帖子交給車伕,讓他去拍門,著人將帖子交給她孃親。
蘇憐在車上等了一陣,忽聽得大門開了,她撩起窗簾偷偷往外瞧,只見她孃親站在大門口焦急地張望著。
蘇憐顧不得禮儀,掀開車簾探頭出去衝著她孃親喊:“孃親!我在這兒呢!”
李氏聽到女兒的聲音,又驚又喜,快步趕到車旁,蘇憐招手讓她上車,李氏猶豫了一會兒,還是上了車。
李氏剛一上車,蘇憐就對車伕道:“去鹿鳴軒。”
“鹿鳴軒?那麼貴的館子!”李氏驚道。
蘇憐靠在孃親肩頭撒嬌道:“憐兒許久不見孃親了,就吃點好的嘛!上次見山哥哥打了一頭熊,將熊掌和熊膽賣給了鹿鳴軒,那東家與我們交好,定會好好招待的。”
“鹿鳴軒的東家與你們交好?我聽說那可是位京城來的皇親貴胄,他……該不會是看上你了吧?”李氏猶疑道。
“怎麼可能呢?”蘇憐調皮地吐了吐舌頭,“我看他是看上我們家見山哥哥了,老是約見山哥哥帶他進山打獵。”
“整天盡胡說八道!”李氏戳了戳女兒的額頭。
女兒自從嫁人以來,性格活潑外向了不少,本來擔心她在山裡受苦,這次一見,卻發現她比之前更加神采奕奕,想必那張見山對她還是極為寵愛的。李氏思及此,一顆懸著的心便放下了許多。
到了鹿鳴軒,蘇憐拉著她娘進去。掌櫃的一眼認出是上次來的蘇娘子,不敢怠慢,直接讓小二引她們去二樓雅間,又偷偷找人去同東家通報。
蘇憐和她娘剛一坐下,言恆便走了進來。見座上坐著一位中年婦人,便知道是蘇憐的親孃,恭恭敬敬拜道:“夫人,蘇娘子,言恆有禮了。”
李氏見言恆玉樹臨風、生得一副好相貌,舉止又十分有禮得體,不由得眼前一亮。
蘇憐同言恆寒暄了幾句,言恆笑道:“前幾日叨擾娘子了。今日娘子賞光,大駕光臨我這小號,就由言某自作主張安排吧。”
蘇憐笑道:“那就有勞言大東家了。”
李氏見女兒與這言恆有說有笑,且不與他客套,似是關係非比尋常。待他一出去,李氏便問:“憐兒,你怎麼與這言公子如此熟絡?”
蘇憐笑道:“也是不打不相識。上次在他這裡賣了一對錦雞,他心頭喜歡,說要給十兩黃金,見山哥哥只取了一兩銀子。他有感於見山哥哥高義,有心要與他結交。前兩日,言公子專程跑到張家村拜訪我們,昨日又帶了人去,要在我們家旁邊的空地上建別院,非要與我們做鄰居。”
一個京城來的貴公子,不遠跑到山村裡要與他們做鄰居?李氏總覺得這事聽起來蹊蹺。
“我看,那言恆八成是看上你了。女兒,若是……”李氏的話說了半截。
蘇憐看著李氏:“孃親想說什麼?”
“若是他屬意於你,倒也是一樁美事。”李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