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隔天便是來到兵部,透過兵部體系以公文形式把李泰對軍事上的疑問解釋給李泰。

畢竟自己已經退休了,再跟魏王有私下裡往來卻是不好,還是公事公辦才得體。

此刻遠在西海郡薛仁貴一如往昔的鍛鍊學府兵,七八月份幾乎是冰雪來臨前的最後時節,等到這一段時間過了,怕就是要進入到冬季的雪天了。

正如此,這段時間的薛仁貴相當努力,學府兵們先經過救援諾曷缽,又殺敗雄象精銳,到底是已經成長起來。

薛仁貴看著這一支精銳在自己的手中誕生,還是很自豪的!

而等到帶著學府兵來到這裡,便薛仁貴便見到這西海郡的熱鬧。

西海郡在入冬前,周圍部落全部都過來這邊交換物資了。

王玄策憑藉著自己快速掌握各種地方語言的能力,以及打敗雄象,阻止吐蕃北進的威望,足以讓這些當地的部落信服。

他不但讓他們把部落中青壯留下來幫忙,跟他們交換的物資也公正,最重要得是還有茶這對異族來說的極品物資!

在李泰的定位中,茶葉就是學府兵的常備物資,主要是茶餅這種東西容易儲存,使用方便,在沒辦法供應蔬菜的情況下,茶餅就是非常不錯的替代產品。

而肉磚配茶葉,就是李泰給自己預備役的基本配置,只要背上十斤炒麵,六斤肉磚,四斤茶葉,基本能讓任何一名學府兵脫離補給戰鬥三十天到四十天,有水就不用擔心補給。

而王玄策自己來到高原上生活後,發現魏王是真英明,在這裡生活沒茶是真不行。

這裡的伙食以經營牧場為主,所以吃得也是牛羊,而這東西吃多了燥熱,油膩、不易消化,這就需要茶葉來進行消化。

同時當地可以吃的東西也太單一了,吃多了會讓人萎靡不振,有了茶作為補充王玄策才在這地方安心的待下來。

更重要得是,當地乃是苦寒之地,土鹹水澀,茶可以幫助代謝水中的有害成分。

可以說,自從來到了青藏高原,一開始還是有幾分水土不服,而醫療營開出來的藥方居然是多喝茶水後,茶這種東西就徹底成了駐紮在西海郡的駐軍的必備品了。

茶這種東西,對邊疆地區的人來說,實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

當初沒見過也沒什麼太多要求,畢竟都沒有自己還能說什麼。

但王玄策對那些對待大唐友好的羌族部落,時不時的送一些茶餅表達親善。

當這些羌族的本地部落嚐到了茶之後,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對他們來說這就是必需品。

以前沒有茶水,渾渾噩噩過日子就過日子,但現在沒茶水,那真是會死人的!

但現實是,茶這種東西就算是王玄策也不是很多,王玄策通知杜楚客送後勤時,便讓杜楚客多送些茶跟米粉過來就好,反而倒是肉磚,不需要送過來了。

因為這一年時間,王玄策也逐漸把草種體系為根基的畜牧也開始弄起來了。

說實話,青海這邊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雨量偏少,雨熱同季,跟幽州那邊的天氣完全不一樣。

所以自己第一年對這氣候還有幾分不瞭解,沒想到天居然冷得這般快,導致牲畜折損不少,但在第二年,王玄策便適應過來了。

與當地遊牧民族最大的區別是,王玄策在春夏季節時,會大面積的種植牧草,當然相對來說更準確的是播撒牧草種子,讓牧草種植在這田野裡面瘋狂生長。

然後跟當地遊牧民族那種追逐水草而居,吃完一處水草便去下一處水草並不一樣,王玄策會定期收割種植出來的牧草,建立供給牲畜休息的屋社,收集牲畜糞便煤炭為過冬做準備。

總之在冬天到來前,會盡可能做好讓牲畜過冬的準備,甚至讓牲畜在冬天除了不能外出奔跑以外,說不定還能讓牲畜待在屋子裡繼續長膘,這是當地的遊牧民族所難以想象的。

說實話,王玄策這樣的方式也是遇到了好時候,那就是地球的平均溫度頗高。

所以等春夏季,青藏高原上因為雪山融水產生的湖泊可謂是一個接著一個,讓整個青藏高原並不缺水,而這也讓王玄策的計劃擁有了基礎。

如果是換了現代這種平均溫度較低,根本沒有什麼雪山融水,王玄策的計劃想要把種子計劃順利的執行下來,這難度怕是難得驚人。

但無論怎麼,至少隨著這個種植計劃的順利落地,至少王玄策證明李泰的想法是能在這邊實現的。

更重要得是,不是以遊牧民族的方式實現,而是按照李泰所說的,以農耕形式去畜牧邊疆,這所帶來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的。

雖然是種植牲畜吃的草,而不是人吃的稻穀小麥,所以讓這時代的人看起來有點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