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慢慢進入到二月份,據李泰所知道的,李承乾往李綱家跑的頻率也越來越頻繁,甚至李承乾親自給李綱送藥。

只不過李綱每天清醒的時間越來越短了,彷佛他隨時都會嚥氣。

但也正是李承乾這樣的行為,讓朝廷重臣都感嘆李承乾的優秀。

“看起來,李綱怕是要嚥氣了,就不知道能支撐多久了!”

李泰看著白鶴送過來的有關李承乾的資訊微微嘆了一句。

自己也沒有想到,居然長樂過來還真是李承乾幫的忙!

至於怎麼探查出來的,在宮裡只要捨得給錢,基本上沒有所謂的秘密。

李承乾這麼快手中便有了願意為李承乾效命的人,這就是太子的優勢啊!

不像是自己,自己需要用能力證明自己,然後建立了農業學府才能有自己的效力之人。

甚至在這時候,這些人在政治上還算不上是真正形成了基本盤,只能說有了趨勢而已。

別看自己已經培養了兩年的時間,但真論朝堂上的勢力,李泰遠遠比不過李承乾。

否則自己也不需要一直在高陵飄著了,難道去長安操作不好嘛!

但現實就是,自己在長安朝堂上的力量幾近於無,所以還是外出幹實事,避開在朝廷上直接碰撞,這才是自己的優勢所在。

一想到這裡,李泰也對李承乾相當的羨慕啊!

而就在李泰思索時,呂才找上了李泰,是幽州學府的學子們到了!

李泰一愣,心中不由感嘆這些人來得倒是時候啊!

他們的到來,直接就補齊了師資力量,以及管理人員的不足。

而突厥人已經被馬周好好打磨了一次,這些懂得突厥話的人員,雖然一個個也就是十五六歲,看起來相當的稚嫩,但他們懂得突厥話,明白得了王真儒的高陵徭役模式。

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他們的加入,讓馬周在管理成本上下降了不少。

馬周再次覺得李泰未雨綢繆,原本與這些突厥徭役最難的溝通問題,隨著這些幽州交流生的到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補足。

至少原本只能讓這些突厥苦力幹很粗糙的活,但隨著這一批幽州學生的到來,完成了相互間的溝通後,整體效率提升了不少。

尤其萬事開頭難,隨著語言問題的解決,讓這東突厥勞力漢化的速度,也有了明顯提升。

原本馬周以為需要半年才能讓這批突厥勞動力明白漢語的意思,但實際上隨著這些學生到來後,馬周感覺兩個月的時間,這些突厥勞動力就算不會說漢化,也懂得大概意思了。

“雖然越王某些操作確看不懂,但有越王在前面規劃,幹起活來確輕鬆了不少!”

馬周感嘆,同時馬周也把這件事情彙報給了李泰,並且拍了拍馬屁。

李泰不知道這些交流生還有這作用,只不過李泰總不能夠當著馬周說,這只是巧合吧。

當然是點點頭,對著馬周確認道,“嗯!這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

一開始李泰向幽州提出交換生,只是單純的讓李淳風有個寄託,算是對他的安慰。

雖然他沒有來,但他的學生來了,這意義也是一樣的。

但卻沒想到,這居然還有額外的好處,唐代的幽州是異族與漢族的交匯之地。

不說在那裡的學生都能一個個把突厥話說得賊熘,但至少能聽得懂大概的突厥話。

所以他們的到來,給了李泰當下最需要的補充,算是讓李泰的計劃真正落實下來。

馬週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等待著李泰的下文。

而李泰卻也不客氣,直接道:

“另外建立一間自習室,裡面從高陵圖書館裡面拿出些副本放到這裡來,交給這些交流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