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杜如晦踩坑了(第3/3頁)
章節報錯
如果是以前的話無所謂,但現在在統一標準的箱子下,從船隻,到馬車,到搬運器械,這些都是有著統一標準的,最重要得是朝廷更是根據這箱子收稅的。
如果這個標準不統一,那任何一環卡住,下一環想要進行下去就要費大力!
而效率的減緩,讓絕大多數商家寧願坐著船跑到下一站卸貨,也不想在這裡卸貨。
這讓杜如晦見到後,也只能讓馬周派遣徭役重新把這裡打造。
當然該付錢的付錢,至要給錢,那高陵徭役效果自然是槓槓的。
而經過了這一系列的事情後,杜如晦便發現農業學府出來的學生效率是真的高!
如果只單純把這些學生丟到社會的大染缸中,就算是李泰也不能保證這些學生能好到什麼地方。
畢竟學壞容易學好難,這個社會便是如此。
但透過源州、勝州和高陵幾處的碼頭制定了標準,然後全部都是自己農業學府的學子組成了以數字優先,想辦法把流程模組化的高效工作模式,其他老舊模式自然就比不上了。
如果想要改變官僚體系這自然是幾乎不可能撼動的,李泰也沒這想法。
但在這由李泰制定規則的漕運模式中,幾乎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那效率這種事情終究是最重要的,所以農業學府的高素質人才自然脫穎而出了。
“你的意思是想要大量的招募農業學府學員,來填充到這些漕運中嗎?”
李世民聽到杜如晦的話不由沉默起來,這意義李世民自然清楚代表什麼。
杜如晦看著李世民,卻是小心翼翼的說道:
“只是基層的流外官以俸祿為主,頂多加上力課,朝廷應該出得起錢!
經年累月這些學員們經過十數年成為津令也不過是不得面聖的正九品小官。
就算這官職成員全部都是農業學府所出,朝廷一聲令下,區區九品津令又算得了什麼。”
杜如晦自然是明白李世民對於這方面的顧慮,但杜如晦還是選擇了支援李泰。
畢竟這件事情自己已經接過來了,自己總不可能疏通了河道,修建了港口,結果沒有人來工作吧。
當然,如果全部都是舊的小吏,那用起來也沒有誰反對,大家都磨洋工,又有什麼關係。
但誰讓高陵、源州和勝州,李泰親自投資的港口,不但幹起來了,而且還乾得很好。
但舊式管理卻跟不上已經卷起來的高陵模式,那杜如晦能怎麼辦,有這標杆在,自己能做得差一點點,但不能來個指間宇宙啊,這差距讓自己根本就沒半分選擇啊。
就算杜如晦一心一意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擔心這件事情會助長李泰瞄準皇位的野心。
但自己不可能因噎廢食,農業學府的人自己一個人都不用。
那到了後面,自己怕是要為渭水某些港口比高陵這幾處標杆差而背鍋了。
不論是用哪根神經思考,自己都不可能會選擇這條路吧。
所以,這件事情必須要跟李泰商量,而跟著李泰商量,那就必須要跟李世民報告。
這就是為什麼杜如晦在發現缺人後,第一時間來找李世民的原因。
因為杜如晦知道哪裡有人,也知道自己出面能夠從李泰哪裡要過來人。
但自己真去找李泰要人了,那自己就算上了李泰的船了。
若以後李泰安耐不住要爭奪皇位,那到時候自己再說自己跟跟李泰是清白的……那這話朝堂上怕是沒人會相信。
說實話,杜如晦為沒有想到,自己好好的修著漕運,怎麼突然間便砸下一口黑鍋下來呢?
要不是自己靠著自己的決斷,第一時間判斷出最正確的道路,杜如晦感覺等到自己渭河這一條漕運修好,自己莫名其妙就上了李泰的船了!
“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坑,陽謀陰謀並行,真是壞透了!”杜如晦不由狠狠唸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