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決定奇襲冀縣。

而且要用出乎馬騰意料之外的奇襲方式。

他要用水軍逆渭水而上,打一場登陸戰。

出動水軍有兩個優勢。

第一,那些涼州土鱉對水軍沒有概念,長年生活在大西北,思維已經固化了。

他們習慣了騎戰、步戰,卻從未聽說他們打過水戰。

馬騰、韓遂等人,根本就沒有接觸過水師,董卓把持朝政的時候,長安有戰船,但卻棄如敝履,他麾下的將校不僅僅是不會打水戰,而是腦袋裡面根本就沒有水戰這個選項。

船他們當然知道,可那玩意不就是運糧草的嗎?

即便是名將皇甫嵩,南征北戰這麼些年,也一樣對水戰沒什麼瞭解。

這是涼州人的短板,也是他們的思維盲區。

第二個優勢是路程,長安沿渭水西進,過陳倉,穿隴山,可直達冀縣。

因為渭水河谷陡峭難行,陸路根本不通,需要繞行隴關,路程多了四百多里。

水軍的行進速度也比步卒快得多,即便是逆水而上,每日也可行八十多里,趕上順風,百餘里輕輕鬆鬆。

起東南風的季節可就要來了。

而步卒呢,每日能行軍五十里的,都算是精銳了。

劉襄在渭南打過仗,那邊的河道普遍寬六、七百米,最寬的地方有兩裡地,最窄的地方也超過百米,足夠水軍通行,即便在河面開戰,也完全沒有問題。

他要親自帶著中軍步卒,坐船到冀縣,快速攻破城門,打馬騰一個猝不及防。

無論是各個擊破,還是主力對峙,他都不想選,太慢了,也太耗費糧草了。

一百多萬張嘴,等著他養活呢,為了這個,他不介意去冒一次險。

他要帶著護軍營、陷陣營、射聲營和輕車營,拿下冀縣,堅守城池,吸引涼州賊反撲。

冀縣西臨隴西,掌控渭水,隨時能截斷隴關道,一旦安平軍在這裡站穩腳跟,補給便能沿著渭水河道源源不絕的運送過來,對韓遂、王國、宋建的威脅很大,他們不會放任不理。

劉襄要讓他們聚集起來,再把他們拖成疲兵。

然後孫堅出祁山道,曹操出隴關,一南一北兩路夾攻,一戰破其主力,剩下的就是追殺敗兵,平推地盤,快速平定漢陽、隴西、金城三郡。

之後大軍北進,掃平武威、安定、北地。

等奪取涼州六郡之後,再看情況收復河西走廊。

這個想法在軍議上一說,當時就炸了鍋。

「主公怎能孤軍冒進?太危險了,不可!絕不可如此!」第一個反對的是平時不怎麼說話的賈詡。

他差點急得跳起來,聲音激動得發顫,一點都沒有平時沉默是金的樣子,好不容易看到涼州振興的希望,絕不能坐視主公去冒險。

「主公在後方坐鎮,某願帶兵前往。」趙雲起身請命。

崔奕也在同時請命:「某乃是主公長史,自然由我帶兵,主公在長安等我的捷報便可。」

「請大司馬三思,不可自陷險地。」曹操不落人後,也跟著起身勸諫。

從武都趕來參加軍議的孫堅,拍著胸脯說道:「大司馬想要冀縣,孫某為你攻下來便是,區區馬騰,何須大司馬親自動手?太過抬舉他了。」

嚴綱、劉能、太史慈、黃忠、文聘等等十幾位將校,也都出言勸諫。

只有郭嘉未曾勸阻,目光灼灼的看著劉襄,出其不意,直入腹心,再示敵以弱,引其來攻,待敵人疲憊,便大兵合圍,畢其功於一役。

一環接一環,當真好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