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中計又如何(第1/2頁)
章節報錯
七國聯盟的軍隊,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剛從軍沒幾個月的流民,其餘之人也沒怎麼經歷過戰陣。
雖然武器還算齊全,但紀律、訓練、體魄都不怎麼樣。
行軍之時,鬆鬆散散,磨磨蹭蹭,隨意脫離隊伍的現象時有發生,很多時候,僅僅只是為了路邊上,剛剛冒芽的一顆野菜,就有好幾個人衝出隊伍,甚至會為了爭奪這顆野菜,拳腳相加。
這是餓怕了。
求生的本能,促使他們拼命的蒐集食物。
劉襄很憐憫他們,可這是在軍中,該罰就得罰,該打就得打。軍隊若沒有紀律,就是一盤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自己要帶著他們去打仗,不是郊遊踏青。
唯一能入眼的,只有那兩千弩手。
辰時拔營,走到傍晚,距離公丘還有七八里,一整天的時間,走了將近三十里,勉強算是一舍之地,這個行軍速度,還不夠安平軍地方軍團的選拔標準。
安平軍在民團中招募戰兵,需要六尺七寸以上,揹負一杆長矛,一面輕盾,一柄刀,一張弓,三十支箭,一個水囊,三斤糧食,總計負重二十五斤,一日行軍四十里,才算合格。
中軍和四軍的正卒,要求更高。
面對七國聯盟拉胯的部隊,讓他想起了剛造反那會,帶著新組建的中軍步卒,出漁陽縣,去打狐奴的日子。
不,這支部隊還不如中軍剛組建那會,至少那時候的中軍,有大量的老兵和剛解救的礦奴,精神頭還是很足的,也有著一股子的狠勁。
可情景真的很像,也是紀律差勁,也是行軍散漫,也是要走四十里路,去打一個良田很多的縣城。
自己也是愁的撓頭。
此時此刻,宛如彼時彼刻。
要不是輕騎在隊伍前後馳聘往來,劉襄真以為時間倒流了呢。
“保持警戒,安營紮寨。”
命令一下,兩千弩手列陣警戒,八千步卒和五千民夫在軍吏的呵斥之下,開始挖掘塹壕,伐木立寨。
還有五千民夫會運送下一批補給,隨後趕到。
其實主要負責警戒的,是安平軍的騎兵,這一路上,都是這樣。
“走吧,隨我去觀城。”劉襄叫上一臉嫌棄的崔奕,去偵查公丘。
“主公,這樣的隊伍,咱們要帶著他們去打袁紹?要不把前軍調過來吧?雲長所部離咱們只有兩百多里。”崔奕有點擔心。
“調過來跟袁紹拼命嗎?咱們全員騎兵,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帶了步卒會影響速度。”劉襄搖了搖頭,抬手指了一下列陣警戒的弩手:
“這兩千人還是不錯的,袁紹計程車卒未必比他們強。”
崔奕扭頭看了一眼:“有點樣子,但誰知道上陣之後表現如何?某信不過他們。主公,為何要把射聲營、輕車營和護軍營留在開陽?反而要前軍和左軍帶著青州守備軍團,去東海吸引敵軍。”
“誰知道袁本初會不會全力北進,留下他們,有備無患。”
劉襄在開陽留下了中軍步卒一萬五千人,在東海投入了三萬步卒和兩千胡騎,為的是怕袁紹發現自己出現在沛縣之後,全力攻擊東海的前軍和左軍。
他敢出兵,中軍就敢南下打死他。
這算是挖了個坑吧,趙雲這次都沒帶在身邊,就在開陽等著呢。
兩人聊了幾句,公丘在望,這次偵查沒靠近城池,因為他有望遠鏡了。
崔奕也有,雖然新鮮勁早已過去,可他還是忍不住讚歎出聲:“當真是好物件,城頭的守軍看得清清楚楚,防備不嚴啊,城周的流民沒有收攏進城嗎?看樣子得有三、四萬人。”
公丘縣臨河靠湖,境內良田遍佈,豫州的戰亂也沒影響到這裡,原本就有十幾萬的人口,現在逃難而來的百姓,貌似不少,僅僅聚集在護城河周邊的就有三、四萬人,城外的鄉、亭肯定還有大批的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