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思考了半天,上策實在做不到,下策雖然喜歡,但太冒險了,最終忍著心疼,決定採用中策。

派出使節分赴四方,聯絡曹操、劉邈、周昕,讓他們拖住袁術。

只有拖住袁術,應對劉襄和劉寵的計策才能施行。

袁紹要送彭城國,與劉襄修好的訊息,自然由士人傳了出去,傳得沸沸揚揚,劉寵心生忐忑,國相駱俊又被派去了開陽,想探一探劉襄的口風。

與此同時,陳登作為正使,也到了開陽。

劉襄先後接見了兩人,並未正面答覆陳登,只說需要考慮,見駱俊之時,信誓旦旦的表示,不會背棄盟友,宗親才是一家人,血脈相連,怎能同室操戈?

還讓他給劉寵帶話,整軍備戰,小心提防,這是袁紹的離間計,不可上當。

打發了駱俊,他與荀彧、荀諶兩兄弟商議要不要彭城國的問題。

荀彧辦完分田、建民團的事情,已經卸任青州刺史,專心做驃騎將軍府的主簿,除了府中諸事,還要署理境內士族、宗族開拓樂浪半島的事情。

已經說動了十幾個家族,兩千多人,待氣溫再回升一點,他們便要搭遼東艦隊的順風船,去半島開荒,因為是第一批響應的,劉襄給了好政策,除了戰略要地,其他地方的荒原,任其挑選。

青州刺史由郭典接任。

郭典是冀州鉅鹿太守,極為擅長防禦作戰,當年張角三兄弟在鉅鹿起事,面對幾十萬黃巾主力,他居然能守住郡治不失,絕對是個人才。

投降這幾年,仍舊擔任鉅鹿太守,安安穩穩,非常配合分田,建民團,減賦稅,削世家大族部曲的政策,沒什麼怨言,可以用。

所以調任北海太守,兼任青州刺史,目的就是讓他守住青州。

劉襄暫時沒有拿下兗州、徐州的計劃,地勢太平,敵人太多,不好守,會拖住大量的兵力,不划算。

彭城國也是這個問題,還要跟自己扶植起來的七國聯盟起衝突,雞肋啊。

三人商量了半天,覺得接收彭城國弊大於利,不要也罷。

彭城和琅琊中間還隔著東海郡,不剿滅東海的黃巾,那就是塊飛地,現在形勢複雜,不是拓地的好時候。

決定了這事,又聊起了支援劉寵,進攻袁紹的話題。

荀諶有些憂愁:“主公,無論是穿過東海進攻彭城,還是繞行泰山、魯國,進攻沛國,我軍的糧道都不安穩,這是極大的隱患呀,不可不慎。”

“友若不必憂心,吾不會大規模進攻袁紹。步卒南下東海,做出要打彭城的姿態,牽制敵方兵力即可。吾會領騎兵繞道魯國,支援劉寵,糧草自然由他們提供,若事有不協,以騎兵的速度,足以全身而退。”

荀彧笑而不語,主公只答應幫助劉寵,從沒說過要獨自攻伐袁紹,該拼命的是他們,該著急的也是他們。

事實就是如此,劉襄準備留下兩萬人馬給郭典防守青州,其餘兵馬,分三路南下。

張遼領步卒一萬五,胡騎兩千,沿沂水河道,南下東海郡郡治郯縣,能攻下城池最好,攻不下也無所謂,這一路的目的是吸引東海黃巾的兵力。

東海郡是東西走向的長條狀地域,東到大海,西連泰山郡和魯國,南邊是彭城國和下邳國。

郯縣在東海郡的中間地帶,正南是下邳國,西南是彭城國。

張遼威脅郯縣,吸引東海黃巾的注意力之後,關羽領一萬五千步卒,以樂進為輔,向西南行軍,進攻蘭陵,做出攻佔東海郡西部五縣,順勢南下彭城國的姿態,吸引袁紹軍注意力。

劉襄領六千騎兵繞路魯國,匯合劉寵調到魯國的一萬步卒,一萬民夫,進攻沛國公丘,然後在昭陽湖北岸停駐,等待劉寵大軍接應。

劉寵的另一路兵馬,有兩萬步卒兩萬民夫,已經調動到山陽郡潛伏,他們會突入沛國,攻佔沛縣,接應劉襄渡過昭陽湖。

這一路才是進攻的主力。

在沛國西線的陳國、梁國境內,由梁王帶著一萬民夫還有徵集的流民,鼓譟聲勢,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根本沒有戰鬥力,也不會真的出兵。

正月二十五,劉寵傳信,兵力已經佈置到位,糧草補給也準備周全,他已領兵到達山陽郡湖陸縣,離沛縣不足百里,隨時能夠沿泗水東進。

劉襄這幾日一直晾著陳登,既不回絕,也不答應,就是在拖延時間,企圖迷惑袁紹。

現在劉寵已經調動完畢,他也該出兵了。

“文若,開始跟陳元龍談判吧,就說我想要徐州。”劉襄壞笑著對荀彧挑了挑眉:“拖住他,看你的了!”

荀彧微笑回問:“主公想收服陳元龍?此人確有大才。”

陳登雖然有才,但他的家族可不好擺平,劉襄沒有一定要用他的想法,只是不想他被袁紹所用。

“此人是大才,所以不能放回去,暫時拖住他吧,不行的話,直接扣押。”

見荀彧理解了自己的意思,他轉頭看著荀諶說道:“友若隨張遼南下,為他查遺補缺,那一路情況比較複雜,勞你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