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並沒有再回頭襲擊一次的想法。

敵人有了準備,還偷襲個屁啊。

這次用甲騎具裝抵近射擊的戰法,比自己預想中的效果還要好,短短几十個呼吸,敵人的傷亡應該不下兩千。

野戰中面對步兵的密集陣型,抵近射擊的殺傷效果還需要實戰檢驗。

可惜的是,自南下青州到現在,甲騎具裝還一次野戰都沒參加過。

敵人太慫了,總是想著防守,不敢正面陣戰,唯一有勇氣的是夏侯惇,敢率兵極速增援,可惜是個棒槌。

這個焦和也是個慫人,身為青州刺史,不敢在自己的轄區接戰,一退再退,竟然給徐州看起了大門。

劉襄很擔心姑幕的守軍會崩潰,還想用他們調動南邊兩城的兵力呢,後面幾天的攻城力度,得降低一些了。

回營休息,一夜無話。

第二天,繼續填河,十二條堤壩成型,安平軍並未發起強攻,南邊兩城沒有動靜,焦和也沒敢大規模出城拆毀堤壩。

第三天,試探攻城,守軍士氣低糜,姑幕搖搖欲墜,南方兩城還是沒有動靜。

是放棄救援,坐視焦和這幫青州人戰死?還是看穿了自己要圍城打援的想法?敵人真的敢放棄三城聯動的防禦體系?

劉襄疑惑不解。

多城聯動的防禦體系,就是為了在沒有險峻地形的情況下,幾座城池互相依存,互為壁壘。

三城聯動,效果最佳。

若一路來攻,其餘兩城可在背後夾擊;若兩路來攻,剩下的那座城池便可選擇遊擊,攻擊敵軍補給線,夾擊敵方攻城部隊;若三路齊攻,必然分薄敵軍戰力,沒有五倍以上的兵力,一座城池也拿不下,只能糧儘自退。

他們真的敢放棄姑幕?姑幕若失,南邊的兩城必定被圍死。

嚴綱已經率領越騎在野外潛伏三天了,關羽所部也繞路到達了預定地帶。

要拼耐心了嗎?

他們應該比自己著急。

劉襄決定再等等。

張遼所部已經出了泰山郡的地界,離東安不遠了。樂進的援兵也快要到達姑幕戰場。水軍在東海郡的沿岸遊曵,徐州的商船損失慘重,現在已經不敢出海了,海邊的幾座縣城風聲鶴唳。

下邳國的黃巾北上東海,二十萬黃巾軍跟徐州兵馬打得難分難解,短期內分不出勝負。

形勢在向己方傾斜,可以安心的等待。

其後幾天,中軍士卒減緩了攻城力度,在城下演練陣勢,驗證攻城戰法。

利用實戰,訓練投石機剛剛停頓,敵人還沒來得及從藏身處支援城上守軍之時,趁機登城。

劉襄剽竊了步炮協同的名字,用來給這個戰法命名。

弩手換裝輕箭,甲士在箭雨還沒停歇的時候登城作戰,就是欺負敵人披甲率不足,這個戰法沒名字,被軍中士卒戲稱為箭靶戰術,因為登城的甲士要是衝得太快,真的會掛著箭矢與敵人廝殺,或者叫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