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打著殺傷敵軍有生力量的主意。

利用兵員差距和強弩優勢,壓制城上守軍,打擊敵方士氣,敵人為了穩定士氣,必須要做出反擊。

盧縣登城防禦的守軍就有近萬人,預備隊應該比放在城牆上的多,鮑信帶兵經驗不足,這種人一般會用人數衡量戰力,所以,有很大的機率出城攻擊弩陣。

出來的人少,現場的安平軍兵卒就能應付,如果出來的人多,甲士能守住一段時間,這個時間足夠騎兵跑過來發起衝鋒。

十里地,在騎兵的作戰範圍之內。

小主意打得不錯,可惜鮑信沒上當,盧縣始終沒人出城。

弩手壓制東城城垣兩個多時辰,守軍躲在城垛後面,一點多餘的動作都沒有。這是劉襄最討厭的守城戰法,像個烏龜一樣躲在殼裡不出頭。

這種死守不反擊的戰法,不是高明的守城之法,等士氣崩了就會敗,但是,進攻方得拿人命去堆。

劉襄心疼,捨不得。

有能耐出來一戰啊,懦弱!

帶著滿心的怨氣,安平軍撤兵回營,弩矢消耗太大,不能這麼打,沒有隻用弩手攻城的道理。

此後幾天,射聲營弩手和護軍營甲士輪番上陣,上午、下午按時上班,認準了東城守軍,壓制射擊一番就走,就是為了打擊守軍士氣,勾引敵將出城。

守軍計程車氣肉眼可見的在跌落,但就是不出城,射聲營都尉曹性發起過幾次狙擊戰術,沒抓著大魚。

鮑信死了心的待在城裡不出來,沒有用計的餘地。

他心中有數,自己雖然帶過兵,也就是打一打小股黃巾,剿一剿流寇盜匪的程度,唯一一次大戰還敗了,弟弟為了給他斷後,戰死沙場。

對面是以善戰之名,名動天下的大將,跟這樣的人交戰,別玩什麼計策、戰略。

沒用。

反而會被敵人抓住戰機,他就是要死死的守在城裡,等待曹孟德大軍回援。

能等到,是上天垂青,等不到,算自己命苦。

就算是死,他也要死在城裡!

而此時的曹操,將袁紹派來的監軍逐出了軍營,正急急忙忙的撤軍。

他的根基在兗州,汝南這地方,他拿不穩,不回去守住老窩,他就真的成了袁紹的附庸。

這四萬大軍一走,北線威脅盡去,攻進汝南的袁紹就成了孤軍,人數也處於劣勢。

仗著之前的勝仗養起來計程車氣,還有一戰的底氣,但形勢逆轉,難以繼續推進,得想想怎麼保住已經佔領的地盤了。

身處揚州廬江戰場的袁術鬆了一口氣,若汝南全境失守,自己後路斷絕,必定被圍死在揚州,可被三路大軍糾纏,他撤不了,此時後撤,容易潰敗。

最輕鬆的戰場是南陽郡,只丟了新野以南的地盤,劉表軍銳氣已失,紀靈正在育陽一線與敵軍對峙,郡治宛城周邊的精華所在,可保無虞。

兗州、豫州、徐州、揚州、荊州的形勢差不多能穩定下來了。

袁術佔據荊州南陽、豫州汝南和揚州廬江的大部分地區,人口將近四百萬,軍隊十餘萬。

袁紹全據徐州,還佔了豫州沛國,汝南小部分地盤,間接影響揚州,人口四百多萬,軍隊六萬。

曹操佔據兗州大部,豫州穎川和司隸滎陽以東的一部分地區,人口兩百萬左右,軍隊四萬。

劉表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郡、江夏郡和南陽郡一小塊地盤,名義上佔據荊州南部四郡,實際上沒有一點影響力,人口一百五十萬,軍隊五萬。

揚州半依附袁紹。

丹陽太守周昕、刺史陳溫偏向袁紹,九江太守劉邈與曹操關係密切,也是應他邀請方才出兵,吳郡自立,會稽郡、豫章郡沒人在意,山越鬧得很厲害,現在沒功夫搭理他們。

除此之外,豫州陳國和魯國自立,以陳王劉寵為首,他起兵將近兩萬,自號輔漢大將軍,性情勇猛,但也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大勢力在爭鬥,暫時還沒人顧得上他。

因為劉襄收回青州三王的封邑,陳王、魯王不想投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