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一邊詐騙一邊忽悠(第2/2頁)
章節報錯
崔奕是個一點就著的脾氣,向來是誰都不慣著的。
這兩人要真的吵起來,估計崔奕吵不過田豐,而田豐也肯定打不過崔奕。
消弭了一場爭執,繼續商討應對聯軍之法。
沮授進言道:“聯軍各有心思,可使反間之計,挑動各軍爭鬥,其必定無力北顧。”
“計將安出?”
沮授詳細講解道:“橋瑁原為兗州刺史,何進召其上洛之時才轉任東郡太守,與接任的劉岱交接不清,私扣了不少賦稅款項,兩人本有舊怨。
前些時日,橋瑁又縱兵劫掠了陳留,與陳留太守張邈結怨,廣陵太守張超是張邈的親弟弟。若能勾起這幾人的仇恨之心,橋瑁必死。而橋瑁一死,聯軍必定人人自危,分崩離析不遠。”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方向有了,可怎麼執行呢?
“如何挑起幾人的仇恨?”劉襄繼續發問。
“使小隊兵馬南渡黃河,打著東郡旗號劫掠兗州,劉岱、張邈等人必不能忍。”
聯軍缺糧,橋瑁之前也有過劫掠地方的前科,這個計策順勢而為,施行難度也不大,就這麼幹了。
下書吧
劉襄當即下令:“傳令關羽、張遼,秘密派遣小股人馬潛入南岸,偽裝成東郡兵卒,劫掠兗州鄉野之中的鄔堡、莊園,若遇到酸棗聯軍的人馬,不可與之交戰。”
沮授提出反間計之後,荀彧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出使袁紹。
“董卓雖退,但威脅仍在,吾料定袁本初北伐冀州的意願不大,明公只需派出使者,表明支援袁紹討伐國賊之舉,贊其大義,彰其名望,將其架在高處,必能捆綁其手腳,不敢破壞討賊之名。如此,冀州自安。”
荀彧自信滿滿的出了一個道德綁架的主意。
這主意不錯,袁紹的徐州跟冀州離得挺遠的,打冀州對他來說,得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會破壞他聯軍盟主的名望,得不償失。
只需稱讚幾聲而已,惠而不費啊。
“文若覺得派誰出使為好?”
“吾弟友若,擅言辭,可當此任。”
荀諶是將軍府參軍事,此時正在大堂,聞言起身請命:“啟稟明公,吾願出使酸棗,說服袁紹,兩家交好,使其安心討伐國賊。”
他這話說得情真意切,就像真的想跟關東聯軍交好, 讓袁紹放心討賊一樣。
劉襄開口考驗:“若袁紹要求會盟,該如何應對?若聯軍索要軍械糧草,又該如何應對?”
“驃騎大將軍身為宗室,需避諱謀奪皇位之嫌,沒有陛下詔令,不可起兵,只能震懾。前日聽聞董賊盜挖皇陵,義憤填膺,苦於無法起兵,唯有期待袁盟主誅殺國賊,遂派我前來表達為友之意,請聯軍安心討賊。”
荀諶表達了一下不結盟的藉口,接著說道:“至於索要物資之事,觀聯軍一直不動,驃騎大將軍心生不滿,何時與董賊交兵,再說物資不遲。”
這話說的,有理有據,劉襄覺得如果自己是袁紹,也得信以為真,更是不好意思現在就索要物資。至於跟董卓打起來以後,那就沒有北上冀州的威脅了,誰還理袁紹啊。
“好,友若言辭犀利,此事便拜託於你,吾靜候佳音。”
荀諶領了符節,帶著護衛,出使酸棗。
荀彧又提了一個建議:修繕黃河大堤。
黃河的下游河道經常氾濫,佔據河北之地,肯定是要修繕河堤的,這是每年都必須去做的事情。
但荀彧提出修堤,是專門給袁紹看的,表達我軍不想為敵的態度,安定聯軍的心態。
並且趁著修堤,構築沿岸的烽火臺,建立一套烽燧預警系統,再次加強黃河防線。
這等於跟別人明說了,老子不想南下打仗,但誰要是來打我,肯定得崩掉滿嘴牙。
劉襄決定修,而且要大修。
四月春耕之後,便要徵召大批民夫,加固北岸河堤,最好能在秋汛的時候,淹了河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