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情況正在幷州北部繼續上演。

減丁、削弱、吞併,征服草原,征服大漠,征服天南海北。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凡日月所照,山河所至,皆為漢土,內外諸胡,俱為臣妾。

大漢鼎盛之時的威嚴,劉襄極為嚮往,希望有一天,這句話會重新傳遍四野八荒。

慢慢來吧,不要急,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第一步,先消化黃河北岸的所有土地。

河內、河東兩郡就是他下一步的目標,至於河南的關東聯軍,別看他們現在一盤散沙,劉襄真要是率兵打過去,那些人立刻就能結成統一戰線,誰勝誰負,難以預料。

所以,不能給他們太大的外部壓力,得給他們空間,讓他們窩裡反。

二袁爭霸的戲碼,劉襄很是期待。等董胖子宰了袁隗,袁紹和袁術就成了脫僵的野狗,汝南袁氏兩枝分裂,必定是狗咬狗滿嘴毛,等打出了火氣,結下了血仇,南下黃河的機會就來了。

安心的等待時機就好。

一動不如一靜的道理,沮授非常認同,經過半年多的瞭解和思考,他獻策道:

“主公少年之時,名聲已傳遍天下,威震北境,內外胡夷歸順服從,而今當橫掃黃河以北,合併四州之地,網羅英雄,聚攏人口,再使輕騎騷擾,疲憊敵軍,只需三年五載便可雄據中原。屆時麾下戴甲百萬,南征西討,大業可成。”

想法跟自己有點出入,但大差不差,劉襄調侃道:“吾以為公與會提議狹天子以令諸侯,怎麼光想著佔地盤了?”

沮授揪著鬍子嚴肅的說道:“主公身為宗室,只可靖難、勤王,絕不可將天子接到身邊,否則必成眾矢之的,不可如此行事。”

劉襄明白他的意思,自己身為宗室,只需要透過河間王一系,過繼到靈帝那一枝,成為靈帝劉宏的弟弟,再讓獻帝劉協死的“合情合理”一點,就能名正言順的登基稱帝。

世家大族和稍微有一點野心的軍閥都不會同意。

想接皇帝到自己的身邊,阻力太大,必定會成為天下公敵,得不償失啊,遠不如佔據地盤,擴大實力,以兵馬爭天下來得穩妥。

“吾明白公與之意,挺進中原肯定是未來的主要戰略,也明白不可急躁,當徐徐圖之,但是,吾更看重西北。”劉襄起身拿過輿圖,指著黃河龍門與下游的蒲坂津說道:

“由此兩路入三輔之地,全據關中,再連結漢中盆地, 則巴蜀與中原皆入我手。若在冀州南部突破黃河,中原各路軍閥必定西竄南逃,南有長江天塹,西有山川之險,戰事遷延,何時能夠一統?”

沮授揪著鬍子思索一番,為難的說道:“董賊十餘萬大軍即將退入關中,我軍要取此地,難度太大了。吾知主公何意,先佔據關中地利,阻斷敵軍西逃,為一統天下鋪平道路,可太冒險了,我軍要同時應對兩處戰場,難,太難了。”

他皺著眉,搖著頭,不同意先攻略西北的計劃。

“主公三思,兩處戰場相距千餘里,一方有變,難以支援,太冒險了。我軍可在中原決戰之時,在河東出偏師佔據秦嶺隘口,阻截敵軍向西退卻之路,亦可達到主公所求。”

劉襄知道未來幾年董卓必死,涼州集團崩散,關中平原有一段時間的虛弱期,他想趁亂佔據關中,若是以後再打,得去硬攻秦嶺山脈的險要關卡,那就太難了。

可這事沮授不知道,在他的眼裡,董卓十幾萬大軍雄據三輔,與其費力的爭奪關中,不如蠶食中原來得穩妥。

劉襄琢磨了一下,不好解釋啊,怎麼說呢?本神棍掐指一算,董卓過兩年就得死,他的部將會鬥作一團,關中散亂不堪?

不好解釋乾脆就不解釋了,反正還得等幾年,先經營河北之地再說吧。

“只是一個想法,公與不必擔心,吾不會急於出兵的。世事變遷,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先做好預演,到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

說實話,能不能趁亂奪取關中平原,得看孫堅的表現,這才是西進計劃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