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很快就安定了下來。

趙雲回來稟報:“啟稟主公,城牆、府庫、主幹街道已經全部佔領,逃兵、盜匪搜捕完畢,城中混亂已被撲滅,壺關盡被我軍掌控。”

壺關的絕大部分守軍是棄械投降的,城裡幾乎沒有發生巷戰,不多的幾個逃兵被抓,然後就沒什麼混亂的源頭了。

劉襄很滿意這個結果,他點了點頭:“明日一早出榜安民。”

城裡有三萬多民眾,大多都是老弱婦孺,青壯幾乎被劉虞抽調一空。不,這麼說不準確,應該說是支援劉虞的本地士族傾盡全力助他北伐,私兵部曲全員北上,民間青壯抽調一空。

一個月的時間,就聚起了四五萬大軍和三四萬的民夫,動員能力真的很強。

“子龍,你覺得城裡的百姓會不會跟咱們一條心?”他對壺關城裡的百姓心生忌憚。

一聽這話,趙雲心裡咯噔了一下,主公最近的殺氣越來越盛,遼東那邊幾十萬人倒在屠刀之下,好在都是些胡夷,他沒覺得是多麼大的錯誤,可這裡是漢地,不能行遼東舊事啊,急忙勸說:

“只是一些羸弱婦孺,沒有禍亂的能力,主公萬不可殺戮過甚!”

劉襄愣了一下,他只是擔心壺關的人心相背,怕幷州軍攻城的時候,城裡鬧亂子,可從來沒有想過殺人屠城的事情。

趙雲這話,是潛意識裡面在牴觸自己最近的行事方法。

也許,真的是殺戮過多了。

跟自己的親衛大將可不能產生誤解,他緩緩的開口解釋:

“子龍大可放心,吾絕非一心殺戮的屠夫,北方胡地要行減丁之策,是為了方便漢化,吾要將北境的胡夷之人慢慢同化成為漢人,在根本上解決邊疆動盪,這是今後邊境的長期策略。我等多擔些血腥罪孽,後代子孫便能多享受一些福廕。”

此言一出,趙雲滿心羞愧,主公智謀深遠,自己理解不了,反而腹誹這等定國安邦的策略,太不應該了,著實淺薄。

他雙手作揖,躬身請罪:“主公目光長遠,雲不及,私心揣測,其罪大也,望主公責罰!”

劉襄托起趙雲的雙臂,微笑著說道:“子龍實乃正人君子,何罪之有?快快請起,吾正需要身邊有子龍這般賢良,時時勸諫方能正心明德。”

趙雲想著這三年的經歷,以及幽州百姓的變化,感概道:“主公仁義,恩澤百姓,趙某竟懷疑主公欲行屠城之舉,實在是不該,慚愧,慚愧。”

劉襄笑了笑,伸手相邀,兩人在條案旁邊坐下。

他鄭重的說道:“吾知道一個道理,叫做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吾非聖賢,總會有行差踏錯的時候,需要身邊有人時時規勸。子龍可願做我的鏡鑑?”

趙雲覺得這番以銅為鑑的話語太有道理了,不是千古明君,絕對說不出來,自己三生有幸,得遇如此明主,這輩子值了!

他也鄭重的回道:“雲,不勝榮幸,願追隨主公身邊,至死方休。”

劉襄很滿意,屬下的忠誠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大問題,要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不能等到離心離德之後再處理。

解決了趙雲有可能降低忠誠度的問題,還是得面對壺關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