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儼今年十六歲,庶出,是甄逸妾室所生的兒子,兄弟之中排行第二,甄姜同父異母的弟弟,甄逸的長子早夭,但承嗣之人也輪不到甄儼,嫡子是夫人張氏所生的三子甄堯。

謁者袁霸依令而行,即刻起身去甄府傳達。

他剛出門沒多久,海南兵工廠的甲冑工師求見,鐵木甲已經試做成功,也過了弓弩檢驗。

整套鎧甲只是微微壓手,並不沉重,劉襄當場穿上試用,披膊輕盈不影響開弓射箭,身甲和裙甲的重量分散在肩膀和腰間,跟穿著一件厚襖的感覺差不多,行動無礙。

他點點頭:“不錯,防禦如何?產量如何?”

“甲重十六斤,九百七十枚甲片串聯而成,防護為革甲的三倍,四十斤鐵扎甲的八成,五十步外,角弓不得破,強弩入甲三分。木匠三人,巧手匠一人,髹漆匠兩人,每月可制甲一套。若物料齊備,工坊現有工匠可每月制甲三百套,主要是缺手藝好的髹漆匠。”

“革甲和鐵扎甲的髹漆匠人能調動嗎?”

“就是呼叫了他們,才能每月製造三百套鐵木甲。”

髹漆匠人哪都缺呀,負責冷鍛甲的不能調動,武器工坊的積竹木柲之法也需要髹漆匠,精緻的馬槊離不開他們。

三百就三百吧,不少了,冷鍛甲豐水期才七十套,知足了,甲冑製造繁瑣,漢朝也不是工業化大生產的年代,能有這個速度多虧了鐵樺木不需要反覆鍛打,甲片出產得相對較快。

劉襄覺得鐵木甲完全可以頂替革甲和鐵扎甲,這兩種鎧甲沒有繼續製造的必要了。

“革甲和鐵扎甲可以停工了,但步戰重甲需要重新設計,由冷鍛騎甲稍作改變即可,重量五十斤左右,待甲騎具裝裝備完畢,繼續生產冷鍛步戰鐵甲。”

“唯。”

以後安平軍的甲冑主流,就是冷鍛重甲和鐵木輕甲了,這兩種鎧甲會慢慢的替換掉現有的革甲和鐵扎甲。

“水錘繼續尋找河道,擴大規模,冷鍛甲才是重中之重,產量要提上去,一個月七十套可不夠用。”

“末吏領命,只是鐵木該有個什麼章程?繳獲的戰具總會用完的。”甲冑工師疑問道。

“我會派人運送,你安心制甲便可。”

劉襄沒告訴甲冑工師和船廠工師鐵木是什麼品種,他們不知道鐵樺木的名字和植株的外觀,更不知道產地。

採伐和製造要有資訊隔斷,這是他故意的,伐木的只知道砍伐,原材運去哪裡不用他們關心;運送的只管送,這是什麼樹木,要製造什麼,不用知道;製造的只管造,原始植株的資訊不清楚。

希望能保密吧。

其實,造船剩下的邊角料,也是可以拿去製作甲片的,回頭在造船廠瞭解一下具體剩餘,可以節約很多浪費的鐵樺木。

畢竟這玩意真的不好採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