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五月,氣溫驟升,北方的雨季還沒到來,農人要想辦法自己灌溉,河流沿岸與修了溝渠的還算好辦,只需架上渴烏、翻車便能汲水,那些遠離水源的地塊就得擔水澆田,相當的勞累。

在此期間,田間還要進行第二次除草,俗稱拿大草。這遍除草之後,莊稼就會封壟,植株遮蔽了陽光,雜草的生長便會受到阻礙,此後如果沒有天災發生,只需時不時的看顧一下便可,農活便不再那麼勞累,等待成熟,直到秋收。

這段時間有一個多月,大部分的壯丁會選擇外出找點零活,賺些錢財補貼家用。幽州的工坊不少,商業流通也比較繁榮,工作不難尋找,靠山的進山,靠水的下水,總能找到賣力氣的地方。

劉襄站在?水的堤壩上觀察著薊縣附近的田地,朝廷封他為薊侯,薊縣就是他的封地,可他來的次數卻不多,這次也只是抽空視察一下各地的水利,對於推廣水田的事情,想要做到心裡有數。

陪同一起視察的範賢進言道:“主公,此前治水主要是在防洪,灌溉的溝渠並不多,不如藉著推廣水田,興修一次溝渠。”

“子明所言極是,引水渠還是不夠,很多田地無法達到水田的要求,可在秋收之後調苦役沿河道挖掘水渠,佔據農田之處,按市價給予補償。若是農戶願意置換,當地的備用勳田一換一,若是願意遷去遼東,可以一換二,房子也給他們蓋好。”

劉襄也想借此機會向遼東遷一部分人口。

想了一下又說道:“凡是被水渠佔據田地,選擇置換地塊的農戶,他們全家的所有土地都享受這種待遇,別把田地分得零零落落,那是在刁難人。這事得派專人巡查,以免當地的官吏舞弊。”

“主公仁義。”陪同視察的幾人趁機恭維。

劉襄擺擺手:“別拍馬屁了,諸位可有人選推薦?”

袁渙開口道:“古語有云,舉賢不避親仇,吾從弟袁敏,熟識水文,正直無私,願薦於明公。”

劉襄見過袁敏,蒼巖谷之戰那會,袁霸、袁敏隨軍了一段時間,典韋也是他們去陳留招募來的。回想了一下袁敏的言行,性情有些較真,也沒什麼跋扈之氣,可以一用。

他環視了一下範賢等人,見他們沒有別的推薦人選,便開口說道:

“徵辟袁敏為幽州河堤謁者,負責巡視河段,監督防洪、灌溉諸事。派人快馬傳令,讓他去田疇處錄名赴任。”

袁渙揖手行禮:“吾代從弟謝過明公提拔。”

“曜卿不必多禮。”

劉襄笑了笑,心中卻有點犯嘀咕,世家啊,即便落魄了,也是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不像其他幾個出身寒門的,就算想建立自己的勢力,也很難找到跟他們一心的人才。

唉!

即便自己再防備世家大族,袁氏與甄氏,他們的崛起速度也是要超過麾下其他出身低微之人的。

光這兩家互相制衡不太夠啊,需要有人站出來才行。

他看了一眼範賢。

算了吧,這就是個技術性人才,不能讓政治博弈給汙染了,回頭再說吧,至少現在,自己還是能夠完全掌控局勢的。

其後幾天,劉襄又巡視了沽水、濡水等等河段,閻柔和楊槯快馬傳信。

閻柔所部已經回軍番漢,與關羽匯合,攻陷了番漢對面的樂浪郡增地縣,兵勢直指郡治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