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賣糧的額度被卡住了,劉襄直接下令減少賣給酒商的糧食數量,面對境外的商隊,只許他們販入不許賣出,幽州要加大囤積,若是資金不足,他可按收糧的價格回購。

春耕結束,勞動力解放,他命令涿縣、薊縣、潞縣、土垠、昌黎、襄平六縣就地僱傭人力,建立常平倉。

常平倉設立專門的署衙管理,歸典農從事管轄,主要面對民間,要在糧價低賤之時提高價格買入,在糧價居高之時低價賣出,用以穩定民間糧食價格,以及豐年囤積,災年開倉,用以備災救荒。

又下令在涿郡的北新城,上谷郡的沮陽縣,玄菟郡的高句麗縣,遼東郡的西安平縣建立四處軍備倉,專門儲備軍糧,由將軍府派人直接管轄。

以北新城規模最大,負責支撐南下冀州、西進幷州的戰事。沮陽次之,負責支撐西北戰事,高句麗和西安平最次,負責儲備軍屯餘糧。

設立這兩種糧倉,是防止各縣官吏會趁著供給商人的糧食減少,在縣屬糧倉上下其手,中飽私囊。乾脆降低各縣府庫的糧食數量,讓他們少點動手的空間,監督十個糧倉和監督八十多個縣的糧倉,他選擇簡單一點的做法。

他一直信奉一個道理,空子越少,監督越嚴,處罰越重,清官越多,反之,就是大家一起貪,清官亳無立錐之地,成了珍惜動物。

能防範一點是一點吧,不可能所有官吏都是清廉如水, 這是人性啊,能有什麼辦法呢?

朱元璋剝皮楦草都阻止不了,有信仰的新中國也難以例外,這個問題根本就無解。

辦事情的,監督的,制衡的,官吏總會越來越多,老的既得利益者階級被推翻,新的利益階級會誕生,週而復始,生生不息。階級矛盾永遠不會消失,他只能去緩解,去引導,爭取為底層百姓留下一口活命的吃食。

他一點都不高尚,他從來不信這個主義那個思想,他只是想讓自己活下去的同時,讓他治下的百姓也活得有點人樣子。

僅此而已。

大隊騎兵一路急行,旌旗獵獵作響,鎧甲映日生光,馬蹄敲打大地,好似悶雷響鼓,士卒昂然顧盼,各個威風凜凜,大軍聲威煊赫,無人能懾其鋒。

但是,沿途的百姓居然毫無恐懼之色,指指點點,議論紛紛,無知幼童竟敢爭相效仿,雀躍歡呼。

當真是膽大包天!

很好!

劉襄很是滿意。

要是安平軍像淨街虎一樣,惹得百姓爭相躲避,那才是出了大問題。

見他笑得歡暢,跟著一起返回的袁渙心中思緒翻湧,幽州的軍民在大漢真是獨一份,哪有百姓不怕軍隊的呢?也就是這位,憑著在軍中和民間的聲望,造就了這樣的奇特景緻。

真是矛盾的人物,體恤小民之心,無有半點摻假,漢人、胡人他都會憐憫,可也能面不改色的屠殺幾十萬人,胡人、漢人他都沒少殺。

這個性子,真是難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