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改換戰術(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襄沒等扶余王聚集兵馬,留下趙雲統領休屠部五千騎兵,監督扶余運送糧草,看住大軍後路,他當天就進入扶餘國境內,直撲東南方向的遼山。
高句麗不好打,境內多丘陵山地,特別是王都國內城,位於現代的吉林省集安市,地處鴨綠江中游的通溝平原上。北有禹山,東有龍山,西有七星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還有個尉那巖城作為守備,與王都成掎角之勢,佔據地利,易守難攻。
所以他要趁著玄菟邊境的高句麗大軍尚未撤兵,繞過遼山,突襲其後。
若是能消滅這四萬兵卒,高句麗就沒有可戰之兵了,地利優勢將難以發揮。
公元前37年,西漢末年,姓高名朱蒙的扶余王子,因為是庶出,很受排擠,所以率部出扶餘國南下,聯絡了一些小部落,建立了卒本扶余。
公元14年,王莽新朝時期,卒本扶余佔領了玄菟郡高句麗縣,便將國號改稱為高句麗。
當時西漢在遼東以及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玄菟、樂浪、帶方、真番四郡,所以朱蒙實際上是在西漢境內建國,恰逢兩漢交替,中原戰亂,高句麗趁機發展壯大。
光武中興之後,漢軍東征,奪回了玄菟郡,把他們趕進了千山北麓和長白山南段的山區地帶。
其立國兩百餘年,現在是第九任君主故國川王在位,國力挺強的,有人口四十到五十萬的樣子,主要生活在鴨綠江和渾江流域,靠近玄菟郡的小遼水上游也有一部分人聚居。
這次出兵就是在玄菟郡的西蓋馬縣與楊槯對峙,此時,東鮮卑覆滅沒過去幾天,高句麗的四萬大軍還沒退兵。
劉襄已經派出信使聯絡楊槯,命其拖住敵軍,等待他領兵到來。閻柔所部已經返回遼東,正在向番漢行軍,番漢是樂浪郡的陸路出口,也是高句麗的南部邊境,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關羽正在堅守此地。
雲帆營早已在西安平集結,那裡是番漢的後路,也是鴨綠江的入海口,去年就定下了戰略,要渡海東進,趁樂浪空虛,發動突襲。可惜敵人敗退得太快,士卒損失不大,也就沒能成行,今年敵軍再來的時候,港口結冰,他們動彈不得,就拖延到了現在。
一直在等待劉襄的命令。
高句麗沒有派兵南下夾擊番漢,反而想要配合鮮卑人的攻勢,趁機奪取玄菟郡,可能是貪戀“故地”吧,劉襄會告訴他們,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他想盡快結束戰鬥,高句麗的地形太適合打防禦戰了,絕不能陷入他們的節奏,當初漢軍東征的時候,就是被延誤在山區丘陵之中,最後糧盡而退的。
前車之鑑啊,必須速戰速決。
而且四萬多胡人騎兵太能吃了,趕緊打完好讓他們回去放牧。
三月初六,劉襄率領三萬騎兵急行四百二十餘里繞過遼山,來到了小遼水上游,距離西蓋馬百二十里。此處屬於山嶺餘脈的丘陵臺地,地面為大片丘陵,海拔大概400到500米,丘頂渾圓,走向紊亂,但不耽誤騎兵行軍。
修整了一天繼續前行,沿途有不少小盆地適合耕種,有些高句麗的國民便在其中聚居。大軍小心翼翼搜尋前進,難樓部趁機發了一筆小財,還帶回了三萬多名俘虜。這些人雖然多是老弱婦孺,但他們會種地,劉襄不捨得殺掉,命兩千騎兵駐紮看押,順便守住後路。
用時兩天,行進八十里,沒有碰到高句麗的人馬,他擔心自己鑽進了敵人的口袋。
“再加派斥候探查東南方向的龍崗山沿線,看看高句麗是否在那裡駐兵。大軍就地安營,派人聯絡楊槯。”
斥候已經探查到了高句麗的大營,距離西蓋馬十五里,距離自己二十五里,已經不能再前進了。
楊槯的回信在入夜之後到來,信中說西蓋馬有高句麗大軍將近四萬,千山北麓和龍崗山交界之地尚有三、五千軍兵駐紮,我軍在西蓋馬駐兵八千,尚有五千步卒分駐高顯和高句麗縣。
敵軍出兵兩月有餘,只是加固營地很少攻城,城池無虞,我部曾發兵試探,未有戰果,為了減少傷損只能繼續對峙,問是否要全力進攻敵軍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