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順者昌 逆者亡(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百四十里路程幾天就到,中途還清剿了幾次鮮卑人。
東鮮卑和扶余交界的地方就是現代的雙遼那一塊,西遼河在這裡轉折南下與東遼河交匯,再往下直到入海,就都是遼河的河道了。
東漢這會,西遼河以及遼河河道都叫大遼水,渾河叫小遼水。
東西流向的渾河、柳河、輝發河一線,就是扶余和高句麗的邊界。
雙遼在東漢的時候還是一片荒地,距離扶余王城三百多里,沿路無險可守。
劉襄很奇怪,為什麼東鮮卑沒有滅了他們呢?
扶余曾經輝煌過,他們的祖先來自於北夷的索離族,生活在貝加爾湖那邊,後來應該是戰敗了,餘部逃到了東北地區建立國家,佔據了整個吉林省,以及遼寧北部和黑龍江南部,方圓兩千裡,人口五十萬。高句麗的王族桂婁部也是出身北扶余王室一脈。
可惜扶餘國後來衰落了,被高句麗打得夠嗆,喪失大片國土,還被漢朝佔了一塊,那塊地方就是玄菟郡。
現在扶餘國只有人口二十來萬,西接鮮卑,南臨高句麗,東北邊挨著挹婁,也就是滿族人的祖先。
除了能欺負一下半原始部落的挹婁以外,大漢、鮮卑、高句麗,他誰也惹不起。
所以劉襄到了邊境的時候,扶余王尉仇臺畢恭畢敬的求見,還奉上了大批的“土特產”。
是挺土的,香木二十擔啊,貂皮一百五十張啊,花尾榛雞十對啊,猴頭一筐啊,山參十支啊,各色乾果什麼的。
看著禮單上記載的各種“農副產品”,劉襄有點饞了,好吃的真不少,比如後世被稱為“飛龍”的花尾榛***大山珍之一的猴頭,還有松子、榛子什麼的。
特別是山參,雖然漢人不認這個,得到南北朝時期,鮮卑人才把人參推廣藥用,可他知道這是好東西,後世的正經老山參有價無市,超級值錢。
但是,花裡胡哨一大堆,還真不如給他萬石糧食有用。
扶余也是農耕民族,佔據了松嫩平原的南部,糧食應該不少。
看著得有七十多歲的尉仇臺,顫顫巍巍的跪在地上裝可憐,劉襄一點都不同情他。這是個老狐狸了,六十多年前就去洛陽朝貢過,當過一段時間的質子,幫大漢打過仗,也帶兵入侵過漢朝疆域。
反反覆覆,無信無義。
也許這就是小國的生存之道,但劉襄又不是他的國民,沒有同情他的理由。
“尉仇臺,為何抗命不遵?”
“啟稟將軍,扶余弱小,無力攻打高句麗人,萬望將軍體諒,吾不敢抗命,實無力也。”尉仇臺的漢話說得真不錯,跟漢人儒士差不多了,而且一副純正的河南口音,有種濃濃的胡辣湯味。
“少拿這種話來搪塞我,抗命就是抗命,哪來的這麼多借口,軍令一下,令行禁止,哪裡容得你討價還價,你當我是賣布頭的商賈嗎?”
扶餘國歸幽州玄菟郡管轄,劉襄的身份是可以直接向他下令的,他的話說得義正言辭。只是這些年大漢衰弱,周邊的小國就開始不聽話了。這種事,靈帝視若無睹,邊郡也漸漸的管不了這些小國了。
這不行,至少幽州不行,他要重新立一下規矩。
“望將軍恕罪,國小力弱,吾實無能也。”尉仇臺繼續裝可憐。
跟著扶余王一起過來的袁渙出言勸解道:“明公息怒,扶余王確有苦衷,不若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將功折罪,明公覺得如何?”
尉仇臺趕緊介面求道:“吾願將功折罪,傾全國之兵隨將軍作戰,只求將軍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