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玉扣(第1/2頁)
章節報錯
荀彧、劉虞、蔡邕等人的動作,自然瞞不過錦衣衛的眼睛,劉襄早早的就知道了他們的打算,也知道了這是荀攸的計策。
他根本就不在乎。
與昭姬小別勝新婚,痴纏幾天之後,他就直奔藍田而去。
藍田縣在長安東南,以出產白玉聞名於世,藍田日暖玉生煙,說的就是這裡。
劉襄來這不是為了視察玉礦,他是來看紙的。
以竹為料,造紙成功。
不容易啊,自書城建立以來,他就下令造紙工坊改良配方。四年多了,終於造出適合書寫的優良紙張了。
原本調工匠到藍田設立試驗工坊,只是因為秦嶺山區竹林繁茂,想靠近原料產地,沒想到直接給了他一個驚喜。
真不錯。
他笑呵呵的聽著造紙工師介紹流程:
“第一步,斬竹漂塘,原料須用嫩竹,斬為兩尺長短,放入池塘,浸泡百日以上,方能內外皆軟,然後再洗去竹上青皮,如此一來,紙張才能潔白,無絲毫異色。之前多用老竹,也沒去竹皮,乃是失敗的主要緣由。”
工師侃侃而談,劉襄頷首讚賞。
見上官面露讚許之色,工師神采飛揚,介紹得更加賣力:“第二步,煮徨足火,將所得竹料,放入缸中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做成熟料。
第三步,舂搗成泥,取熟料洗淨,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物料被打爛,形同泥面。
第四步,蕩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其餘之水則由竹簾四邊流下槽內。
第五步,覆簾壓紙,將竹簾傾覆,使溼紙落於板上,即成大張之紙。如此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溼紙疊積上千層,然後於其上加木板重壓擠出漿水。
第六步,透火焙乾,將溼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之處是以空心磚牆砌成夾巷,以煙道相連,待磚牆溫度上升之後,溼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工師領著眾人來到烘焙間,親手揭下一大張紙,展示給劉襄察看:“大司馬請看,紙質潔白無瑕,表層細膩,無散墨之虞,適合書寫。”
劉襄伸手接過來仔細觀察,真的是一大張紙,得有四尺寬,六尺長,想要裝訂成書的話,後期還得裁剪。
紙面確實比漢代的桑麻紙細膩得多,摸上去一點凹凸不平的粗糙感都沒有,也沒有明顯的毛茸,光滑柔韌,就是有點厚,跟現代的畫紙有些相似,大概三四張一毫米的樣子。
至於潔白無瑕之說,其實還是有點泛黃的,顏色應該說是象牙白,漢代可沒有漂白劑,不可能像現代紙張那麼白,但也比土黃色的桑麻紙要好看得多。
嗯,至少好看一百倍。
“非常好!”劉襄抖了抖手中的紙張,聽著嘩啦嘩啦的脆響,笑著問道:“此紙可有名字?”
工師是個會來事的,趕緊揖手行禮:“請大司馬賜名。”
有前途!
劉襄就喜歡這種能成事也有眼色的,開口說道:“紙張色澤潔白,瑩潤如玉,便叫玉扣紙吧。”
“好名字,其紙如玉,聞名知物,大司馬好文采!”
“得大司馬賜名,玉扣紙必然名揚天下!我等與有榮焉。”
“藍田產玉,如今大司馬又賜名玉扣,相得益彰啊。”
造紙工坊的工師以及隨同而來的將作監一眾官吏,爭先恐後的拍著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