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該建商團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九月下旬,三輔第一期水利工程完工,在渭水、涇水、洛水流域引灌溉渠三十三條,以及疏浚了白公渠、鄭國渠。
鄭國渠東引涇水,西到洛水,與渭水平行,全長三百餘里,灌溉了一百六十萬漢畝的田地。
白公渠是漢代在鄭國渠的基礎上修建的,因與鄭國渠故道交匯,民間習慣稱其為鄭白渠,全長六十多里,主要灌溉涇陽、高陵等縣農田二十多萬畝。
這兩個工程是三輔主要的人工灌溉渠,兩渠流域佔據了關中將近三分之一的農田,還提供了水運通道。
歷朝歷代,都有在這兩條人工渠的基礎上修建的水利工程,為關中平原多養活了幾十萬的人口。
與鄭國渠相比,劉襄命人挖掘的三十多條灌溉渠,就有點上不得檯面了。
可那畢竟是調動十萬勞役,修建十年才成功的大工程,他現在還負擔不起,只能疏浚一下,恢復沿岸的農田灌溉。
命京兆尹張郃負責督管三輔水利,沿途鄉亭的民團負責維護,任命民團隊正兼任河渠鬥長,安排日常巡視。
水利工程結束,將近六萬羌胡勞役和挑選出來的五萬漢人民夫,被調動到涼州,修築冀縣通往金城的大道,明年開春之後會調往武威,修築縱貫河西走廊的稜堡。
劉襄還打算從他們之中挑選一部分劃為軍戶。
曹操所部已經打到了張掖,再拿下張掖郡所屬的居延屬國、張掖屬國、酒泉郡和敦煌郡,就能聯通西域了。
漢武帝時期,「河南」、「漠北」、「河西」,三場傾國之戰的巨大勝利,與匈奴的攻守易轉,在河西走廊設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隔斷了匈奴與南邊羌族的聯絡,即所謂的「斷匈奴右臂」。
其後三十餘年,三徵樓蘭、三伐大宛,五爭車師,終於確認了大漢在西域的權利。
到了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西域長史府先後被于闐和車師後國攻擊,遂廢置。
漢靈帝熹平年間,董卓為最後一任戊己校尉,後來他調任幷州刺史,大漢至此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八年。
原本的歷史上,要到222年,曹丕登基以後的第三年,漢人才重新進入西域。
劉襄可不想等那麼久,所以,讓曹丕他爹老曹,親自拿回對西域的控制吧。
他不但要重新設立戊己校尉,還要重建西域長史府。
只是路途遙遠,從三輔往西域運糧,要五十到七十倍的消耗,就是運一石糧過去,途中民夫的吃用、耗損,需要五十到七十石。
甭指望涼州支撐西域,現在的涼州還得依靠三輔運糧呢。
孫堅已經完成了涼州六郡的登記造冊,漢民不足二十萬,遊牧的羌胡人數難以統計,因為便於組織的羌胡部落,已經被韓遂帶到了冀縣,讓劉襄一勺燴了。
六郡之地極度缺乏人口,最少的北地郡不到一萬人,最多的漢陽郡只有八萬餘人。
涼州已經被徹底打廢了。
據孫堅估計,因為徵西軍還在境內掃蕩,羌、氐、匈奴等等部落都在逃亡,整個涼州六郡大概不到四十萬人。
可軍隊就有七萬人,還有隨軍民夫三萬,三輔這一季秋收入庫的三百多萬石糧食,估計都得砸在河西走廊的戰事之上。
三輔和涼州的後續建設,入蜀作戰的一部分糧草,還得需要冀州支撐,幽、並兩州要支撐閻柔在北疆的動作,大漢北境沉寂了三年多,胡人都是記吃不記打的,必須再次彰顯一下大漢的軍威。
也為河西走廊的戰事,牽扯一下鮮卑人的注意力。
度遼營,一萬駐紮在北境的幷州軍,歸化的難樓部、休屠部、鮮卑部落,需要來一次武裝遊行,或者說,需要屠殺一批南下放牧的鮮卑人。
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敢升起劫掠漢境的心思。
遼東那邊倒是安穩,遼東長史楊槯一直坐鎮在那裡,還有在科爾沁放牧的烏延部,足以震懾東夷各國。
青州、徐州要支撐張遼南下,汝南和荊州要是再有戰事,糧草又得吃緊。
得儘快恢復涼州的生產,還得在西域屯田。
原本屯駐車師的戊己校尉部,就是依靠在當地屯田自給自足,但規模太小了,熹平年間,戊己校尉部只有戰兵五百,屯田吏民兩千戶。
這種規模可滿足不了曹操所部四萬大軍和三萬民夫的消耗。
看樣子,需要在西域拿下一塊屯田之地呀。
第一選擇當然是吐魯番盆地,也就是車師六國的地盤,其實劉襄還想在吐魯番穿越天山,佔據現代的烏魯木齊那裡,然後繼續向北,佔領準葛爾盆地,但那是以後的事情了。
以曹操的兵力,還有閻柔在幷州北境的牽制,鮮卑人必然不敢南下,殘餘的匈奴人就是一群流浪狗,威脅有限,河西走廊打通在即。
長安的火窯已經囤積了大量的水泥,明年就能快速的修築稜堡,那麼,商團也得跟上腳步了,不能光打仗不賺錢呀,那就成了窮兵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