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劉襄的豐收(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襄和中軍還是留在了長安,並且加強了北宮防務,他可不想步董卓的後塵。
罵他劉賊的人可不少。
因為直到現在,他仍然沒有考察河間王一系的宗室子弟,打著什麼主意,所有人都懂。
他想認義子的訊息傳出去以後,引起了軒然大波。
漢代的乾爹和現代不是一個意思,這一點應該都理解吧?
義子是有繼承權的。
劉焉沒有回應,但其長子劉範卻滿心歡喜,他倒是沒有奢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劉襄的基業,只是想著,舍個兒子,便能換取全家安全,這買賣划算。
他們三兄弟在長安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這種日子太難熬了。
認義子是家事,別人不好置喙,也不願參與其中,但崔奕不管這個,直接來到了北宮,一見面就開口埋怨:
「主公,為何要認別人的崽子當兒?咱們隨你打下的江山,難道要傳給別人?那可不行!按我說,多找點女子,多使點力氣,總能生個兒子的。
主公長年征戰,疏忽了子嗣,正好在長安歇歇,要是不喜歡皇宮裡面的,某在外面找幾個獻上來,主公好好耕耘,必有收穫。」
劉襄被他念叨的頭疼:「行了,行了,你哪那麼多廢話呀?」
擺擺手讓他坐下:「別聽風就是雨,認義子就是想拉攏劉焉,為的是拿下益州。益州山勢連綿,城關險峻,強攻硬打,損失太大,只是想讓他們投降罷了,什麼就傳基業了?我才二十多,著什麼急!」
「嘿嘿,某還以為主公急著帶兵出征,所以認個兒子在後方坐鎮呢。那這次入蜀,咱們中軍是去不了了唄?」崔奕突然又覺得遺憾了,不動彈就沒有軍功啊。
「就算中軍能參與入蜀作戰,也沒你們騎兵的事。」
劉襄這話一說,崔奕更鬱悶了。
「子安啊,我想擴建甲騎具裝,海陽府庫已經存了七百多套戰甲,我回頭下令各州查舉驍果,你派人去各地考核,選出八百人,湊齊兩千甲騎具裝。
讓嚴綱派人一起去,選兩千人入越騎,越騎營擴建為五千人。最近你們不會有戰事,趁機加緊訓練吧。」
「唯。」崔奕樂了,能增兵,哪個將軍都不會拒絕。
劉襄要擴建精銳騎兵,是想好好練練兵,為以後的遠征做準備。
無論是遠征西域還是遠征漠北,精銳騎兵都是主要戰力,他沒想像漢武帝那樣,弄幾十萬大軍遠征,把國力徹底打空。
小規模的精銳部隊,戰力強、打得遠、後勤壓力小,這才是他預想中的遠征戰法。就算一次不成,帶領精銳部隊脫身的機會也大,發動下一次遠征的消耗也容易湊齊。
那種幾十萬大軍出塞,看起來氣勢恢宏,說起來威武振奮,可消耗太大了,為這些兵卒提供補給的民夫就得動用百多萬人,這麼個些人,常年征戰,光吃就能把國家吃窮了。
劉襄還沒養幾年百姓呢,漢末亂世的傷害也沒那麼容易回覆過來,玩不起這種傾國之戰。
他要事先組建精銳,在國內的戰場上練練兵,然後拉出去到異族戰場上收割人命。在這個年代,從大漢戰場上練出來的精兵,再加上超越時代的甲冑、兵器,拉到別的戰場,那就是降維打擊。
一漢當五胡?
不,那是過去式了,一打十都得是基本操作,士卒要習以為常,懶得炫耀才行。
幻想著美好的未來,劉襄叮囑崔奕:「選人、訓練,嚴格一點,告訴軍中將士,不要著急沒仗可打,以後帶你們打外族去,有得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崔奕走的時候,既高興又惆悵,高興的是,中軍不會淪為只能看守宮殿的富貴窩子,要是好不容易帶出來的精銳,最後都成了廢物,他肯定受不了,得難受死。
惆悵的是,他快四十了,主公遠征外族的時候,他還能打得動嗎?
不提崔奕、嚴綱派人到各州郡的軍中、民間,選拔善騎善射的驍銳勇士。
也不提徐晃帶兵攻入巴郡,一路勢如破竹,如王師克復,五斗米道的教眾,各部落的叟人、板櫓蠻,紛紛出山投奔,越打兵力越強。
單說這一季三輔的收穫,便有八百多萬石的糧食,其中三十萬繳稅入庫,三百餘萬歸還種子和耕牛的借款,大部分的百姓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不用劉襄養活,這就是個極好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