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製造火炮比預想中的便宜(第2/2頁)
章節報錯
諸侯指手畫腳。
這樣的學派,必然受到打壓。
不是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才針對墨家,而是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不喜歡墨家學子。
其實,墨學在秦代的焚書之後,就逐漸的淡出了歷史舞臺,根本輪不到漢武帝去刻意針對他們。
而墨學的學術傳承,並沒有在漢朝斷代。
西漢學者劉向、劉歆整理出來了很多焚書之後,幾乎斷絕的典籍,其中就包括了《墨子七十一篇》,所以漢代是有墨家傳承的,且一直傳承不斷。
甚至到了唐代,尚有韓愈這等人物提倡「儒墨互用」,北宋王安石、南宋朱熹也要「闢墨」,以此得見,墨家至少在唐宋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
陳永的警惕不是沒有道理,墨家之人極為擅長搞事情,而現在天下初定,人心還沒安穩,多加小心並沒有錯誤。
即便太乙宮的工坊只是偷學了馬鈞的技術,可這些技術太好用了,明眼人都知道此人早晚會參與進來。陛下重視工匠,重視新技術的開發,這是將作監所有匠人的共識。
可太乙宮裡的火炮技術乃是大漢最高等級的機密,不得不慎重。
劉襄略做思考,就想明白了這些關節,不在意的笑了笑:「墨家又怎樣?只要願意為大漢出力,朕就敢用他。」
別說錦衣衛已經摸清了馬鈞的底細,也在他身邊埋了釘子,即便此人是墨家派出來試探自己的棋子。
還是那句話,那又怎麼樣呢?
沒有壓服天下的自信,自己憑什麼坐穩大漢的皇位?
這天下是他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墨家能為我所用,自然皆大歡喜,若是想搞事情,滅了他們便是。
沒必要疑神疑鬼。
「帶朕去看看鑽孔工坊吧。」看過實物,瞭解了原理,沒必要多做停留,劉襄準備去看看炮管鑽孔。
那裡也是偷學的馬鈞的技術。
跟新式水錘一樣,都是在外面的其他工坊做出來的改進,然後被太乙宮的工匠直接移植了過來。
鑽孔工坊的噪音小了不少,但技術更加高明。
水輪主軸上安裝了一個巨大的齒輪,加快了旁邊小齒輪的轉速,這是用周長比,引起轉速差,帶動著鑽頭高速旋轉。
鑽頭的位置是固定的,炮管鋼坯也被鐵箍死死的固定在工作臺上,用導軌慢慢推動,試圖將誤差降為最小。
「啟奏陛下,炮管鑽孔分四步,首先用精鋼鑽頭鑽出炮身主孔和火門孔洞,之後用刮刀找平瑕疵,然後用磨石打磨,最後用灰沙拋光。凡此四步,缺一不可。
算上鑄胚、鍛打、退火、鋼箍等等,總計十八道工序,大器三月方成,小器也需一月。鑽孔工坊有二,每坊兩座鑽臺。」
「鑽一根獵鷹炮管,靡費幾何?」
「需工匠二十二人,鋼錠一千斤,消耗各式精鋼鑽頭三十個,磨石六斤,灰沙一斗,木炭三百斤,總計十七萬五千錢。」
嗯,這個答案,居然比劉襄預想的要便宜很多,只相當於三十幾套冷鍛甲的成本。
他原本的預算是百萬錢。
便宜了這麼多,實戰價值飆升。
算上使用之時的消耗,完全可以小規模的裝備一部分火炮,看看戰鬥效果。
草原、西域、南中、蝦夷,去哪試一試呢?
這事,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