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乙宮返回之時,劉襄的腦子裡一直在盤算鑄炮的成本,以及火炮發射之時的消耗。

彈丸可以用鐵殼灌鉛之法降低成本。

幽州幷州探查出不少銀鉛、鉛鋅、銅鉛、鐵鉛伴生礦,鉛比鐵便宜得多,且密度高,重量大,這種鐵殼灌鉛的彈丸,比純鐵彈丸打得更遠。

也算是錯有錯著。

如此一來,一斤重的彈丸就從百錢降為了三十錢。

火藥是比彈丸更大的消耗。

如今不需要去市集中採買,硝石礦和硫磺礦用苦役採掘,主要的產地是洛陽新安縣附近的硫磺和幷州大同附近的硝石,車師後國也發現了硝石礦,每年都會透過河西走廊運回大量的硝石。

成本降了好幾十倍,可一斤火藥仍然要兩百錢。

這麼一算,獵鷹炮一次滿裝藥發射,需要消耗兩千兩百錢。

一炮三千斤糧食,或者小半套冷鍛甲,這是吃錢的巨獸啊!

難怪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消耗是真的大。

什麼樣的目標才配得上這種級別的消耗?

得收多少稅才能讓大炮在戰場上肆意的轟鳴?

一炮八兩金,兩炮下去,一斤黃金就沒了。

用不起,用不起。

太尼瑪狠了!

能打死多少敵人不知道,反正敵人死之前,劉襄就先心疼死了。

這玩意得像現代的核武器那樣供起來,不到生死關頭最好別用。

可怎麼想怎麼不甘心。

理智告訴他這是在積累技術,但有了大寶貝,總想拿出來耍一耍,不然的話,心裡癢癢,不舒坦。

想用就得開源節流。

降低成本需要技術積累,開礦、運輸等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只能一步一步的走,急不得。

開源就是稅收了。

一個國家的戰爭消耗,必須要跟稅收掛鉤,作為大漢的皇帝,心裡沒數可不行。

現在不是打天下的時候了,不能總是用自己的私房錢補貼戰爭,這對國家來說,不是好事。

況且,為了促進商業繁榮,很多專營的商品已經逐漸的放開,他的收入也在逐年的遞減。

還富於民,活躍民間經濟,然後收商稅入國庫,大漢王朝正在慢慢的調整,軍政府的體系走不長遠,打天下和治天下畢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