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中葉,由遼東西遷,分佈在遼西一帶。

劉襄早年間打下來的科爾沁草原,就是他們的棲息地之一。

此戰之後,段部、宇文部和慕容部向北方退避,現在主要的放牧區域,在呼倫湖、

額爾古納河、克魯倫河,也就是弓盧水流域。

因為北撤,他們已經難以成為王廷的屏障,露出了幾百裡寬的空擋,就算發現了穿插過來的漢軍,也無法正面抵擋,只能威脅一下側翼。

段部再往東是宇文部,他們是北匈奴被東漢擊走西遷之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

該部後來參加了鮮卑首領檀石槐的部落聯盟,首領成為鮮卑的東部大人。

因此也可以說,宇文部是源自匈奴而後揉合了鮮卑血統的部族。《後漢書》記載:東漢和帝年間,大將軍竇憲派右校尉耿夔擊破北匈奴,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

《魏書》也認為宇文部是匈奴種:「出於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其語與鮮卑頗異。」

宇文部東遷之後,和發源自東北的慕容鮮卑多有衝突,兩部打得很激烈,實力大減,所以段部成了東鮮卑三部最強大的部落聯盟。

說實話,劉襄看到這段記載之後,真心覺得慕容鮮卑就是個命運多舛的悲催,他們似乎天生自帶悲劇色彩。

慕容部和拓跋部都是挺古老的鮮卑族群,也都是發源自東北的大興安嶺一帶。最初的爭鬥,慕容鮮卑佔據優勢,逼得拓跋部向西南遷徙。

對鮮卑人來說,這可不是個好的選擇,因為那時候的匈奴還很強盛。

結果是慕容部獲勝,而拓跋部吃到了大時代的紅利。

因為匈奴人被漢人打敗了,草原的生存空間大增。

北匈奴被打得西遷,南匈奴像狗一樣給漢人看門,廣闊的漠北草原失去了主人。

拓跋部趁勢崛起,白撿了陰山以北的肥沃草原。

而打敗了最大對手的慕容部,仍然在東北那旮瘩稱王稱霸,錯過了匈奴人讓出草原的視窗期。等到他們反應過來開始南下的時候,優質的草場早就有主了,只能去跟段部爭奪遼西。

結果突然冒出來個宇文部,跟他們打得頭破血流,段部撿了個大便宜,成了東鮮卑最強的勢力。

在原本的歷史上,慕容鮮卑會在五胡亂華時期,趁著其他部落南下的時候,佔據遼東等地,建立燕國。

可惜,命運並沒有放過他們的意思。

還沒享受幾年好日子,就被最初的敵人拓跋部滅族。

這就是悲催的慕容鮮卑,跟武俠之中那個慕容復一樣悲催。

當然了,這一世他們不用想南下的事情了。

漢軍已經突進到弓盧水上游附近,距離狼居胥山不到五百里,距離鮮卑王廷不到七百里。

北進兩千多里,鮮卑人終於發現了漢軍的蹤跡。

魁頭坐在胡床上閉目苦笑:「還是來了,漢人再次攻伐漠北,沒想到來得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