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迂迴兩千裡(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塊的羊肉在沸騰的湯水中起浮,抓上一把乾菜,稍微燉煮,就是一鍋美味。
把乾硬的麥餅捏碎,泡入濃濃的羊肉湯中,隨著油脂和湯汁的浸入,冷硬硌牙的餅子立刻就變成了佳餚。連肉帶餅和著湯汁,大口大口的吞入腹中,身上的寒氣,行軍的疲憊,隨著腦門上的汗水一發消散。
吃完再打個飽嗝。
舒爽!
「要是再放點胡椒,嚼上幾口蒜,那就完美了。」劉襄把空碗遞給侍從,看著麾下計程車卒圍著一口口大鍋吃得香甜,笑著感嘆了一句。
白口鐵鑄造的大鍋,一鍋就能滿足一隊兵卒的吃用,這種一次能燉幾十斤肉的行軍鍋已經完全替代了軍中的刁斗,成了漢軍必不可少的軍械。
也逐漸向民間傳播,成為了漢民主流的炊具,當然了,型號要小不少。
高爐鍊鋼若是不經炒鋼池,直接開爐放鐵,就是接近低碳鋼的白口鐵,這種延展性高,且耐磨的鐵料,成為了農具和生活用鐵的最好選擇。
省去了炒鋼和鍛打的步驟,出鐵量幾乎翻倍,正一步一步滿足民間對鐵製品的需求,讓大漢真正的進入鐵器時代。
在劉襄的心中,只有民間普及鐵製品,才能算作步入鋼鐵時代。
光有鐵質的刀劍戈矛,民間主流用具還是陶器、木器、青銅器,那怎麼能叫做時代呢?
對吧?
看著即將沉入地平線的夕陽,看著在昏暗的天色中如繁星般燃燒的火堆,以及正圍攏在火堆旁邊用餐計程車卒。
他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種壯闊。
似乎天地之間,只容得下他麾下的這一支軍隊,餘者,不值一提。
出塞一個多月,挺進兩千裡,深入漠北,直指鮮卑王廷。
這一個來月,吃掉了兩萬多隻羊,滅掉了十幾個小部落,但一次大仗都沒打,鮮卑人跟死絕了種一樣,變得罕見了起來。
他知道這是錯覺,草原本就地廣人稀,漢軍出兵的時機,又卡在了胡人部落躲在越冬草場的初春。再有熟悉路徑的帶路黨,避開了優質草場,沿著拓跋部和段部的交界之地北進。
這條路線,即便是在鮮卑人的眼裡,也屬於人煙稀少之地。
劉襄不想拖垮大漢的經濟,所以出兵不多,想要突襲鮮卑王廷,速戰速決,只能先放過外圍的拓跋部和東鮮卑三部。
拓跋部當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
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也就是現代的呼倫湖。
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拓跋鮮卑開始第二次南遷,到達了匈奴故地,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其統領的七十五個異姓部落中,多有匈奴部落。
脫離了東鮮卑的轄區,受西鮮卑大人管制。
他們是幷州北疆的主要敵人,這些年沒少被閻柔騷擾,度遼營出塞減丁,主要就是在打拓跋鮮卑。
現在,劉襄已經帶領大軍迂迴到了他們的身後。
位於漢軍正東的東鮮卑三部,最強大的是段部。
段部不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原始部落族群,他們是鮮卑段氏家族招集多個少數民族,以鮮卑和烏桓族為主體,融合部分漢人和匈奴人而形成的一支遊牧部落。
屬於按照地域原則組成的政治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