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朕要拿官吏的俸祿去打仗(第2/2頁)
章節報錯
東漢時期,官員俸祿是一半錢一半糧,但董胖子喪心病狂的鑄造劣幣,逼得劉襄只能改換新幣,這些年一直在鬧錢荒,所以麾下的官吏發的大多是實物。
俸祿少的直接發糧,俸祿多的會摻雜一部分黃金、絲綢錦緞等等高價值物品。
荀彧曾經被髮過香料做俸祿,袁渙甚至被髮過瓷器。
有那麼幾年真是同舟共濟渡錢荒啊。
直到現在,發錢的比例也不足兩成,這還是把黃金計算在內的結果。
據水衡都尉田豫統計,這些年一共有將近五十億平安通寶放入民間。
可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仍然大行其道。
錢荒雖然沒那麼嚴重了,可大漢依然缺錢。
總量不夠有一定的原因,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被民間的富戶窖藏起來了一批,再有就是當成商品走私到了西域、漠北、南疆。
新幣沒流通多少年,大規模磨損的現象還沒到出現的時候。
現在,位於長安明光宮內的鑄幣工坊,仍然以每年九億枚的速度像民間放錢。
但具體該流通多少,劉襄沒有確切的數字。別說什麼金本位、銀本位,漢朝的經濟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金融制度極其原始,一年見不著一個銅板的百姓大有人在,照樣活得好好的。
想要鹽,拿糧食換。
想買布,拿糧食換。
想蓋房,拿糧食請人。
揹著一口袋糧食,啥都能換到。
漢朝,糧食才是一切,銅錢必須與糧食掛鉤,才不會出現超發害民的事情發生。
「文若,朕想全部用銅錢給官吏發俸祿,也想用銅錢給兵卒發軍餉,還想用銅錢徵收除糧食之外的實物稅。該發多少銅錢,才不會害民呢?」
話題轉得有點快,荀彧愣了一下,剛剛還在說必須北伐鮮卑的事情,怎麼突然問到該發多少銅錢來了?
但這個問題也是他一直思索的事情,想治理好國家,錢和糧是重中之重。
不加思索的回答道:「至少百億錢方能渡過錢荒,官吏俸祿全額髮放銅錢只需渡過錢荒就行,無需額外鑄錢。以銅錢收實物稅之事,牽連甚廣,須慎重考量,陛下不可急躁,當反覆考察,集眾人之智,方能推行天下。」
「文若之言,老成謀國,此事由你負責,定個章程,別忘了著人去民間探查百姓意願,朕也會命各處工坊把往年採購原料的價位報上來,以供參考。」
劉襄想要推動這事,想了好幾年了,並不著急,現在拿出來說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用銅錢全額髮放俸祿的事情。
畢竟,只有全額髮放銅錢,他才能呼叫那批糧食,也方便借錢。
沒錯,他準備向俸祿高的官員借錢,俸祿低的就算了,人家還得養家呢。
「文若,著人計算各級官吏當發放多少銅錢,方能充抵俸祿。不要按照現在的糧價計算,剛剛收割,糧價比較低,會引發怨氣的,用一年糧價的平均數計算。
儘快完成,儘快推行,將省下來的糧食調往北疆的軍備庫。」
荀彧覺得自己大開眼界了,皇上為了打仗,居然把主意打到了臣工的俸祿上。
這可真是千年未有之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