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錢全額髮放俸祿和軍餉之事,在朝會上議了一下,沒人反對,因為發糧真的是又沉又麻煩。

而且糧食也是分種類的,稻子比穀子貴,穀子比麥子貴,麥子又比糜子貴,各地情況不同發的糧食也不一樣,這事,委實不太公平,地方上早有怨言。

以往發了糧食,還得回家脫殼或者磨面,既勞累又麻煩。發錢多好,直接去糧店買米買面,省了大力氣了。

事情很順利的就定了下來,以偏高於糧價的四十錢每石,發放俸祿和軍餉。

如此一來,朝廷每年要支付軍餉四億錢,官吏俸祿三億一千萬錢,劉襄的私庫負責其中的一億八千萬錢,因為禁軍、上四軍和雲帆營是隸屬於皇室的私兵部曲,需要他自己支付軍餉。

今年的田稅是主糧七千萬石,其他實物稅賣與各地工坊,收益是一億兩千萬錢,商稅尚有三月未收,已收繳稅款兩億九千多萬。

也就是說,刨除軍餉和俸祿,現有結餘九千萬錢。

這還沒算常平倉賺到的錢。

沒錯,用來備荒和平抑糧價的常平倉是賺錢的。

每年秋收的時候,常平倉會以三十五錢的價格收購一批糧食,用以穩定糧價,以防跌的太狠,以至於穀賤傷農。

到青黃不接的時節,會以四十錢的價格拋售一批糧食,目的還是穩定糧價。

一出一進,雖然不會動用全部庫存,但以常平倉的體量,刨除損耗、人工,至少是幾千萬錢的收益。

去年全部庫存四千八百萬石,收益三千五百萬錢。

今年的庫存是九千萬石,預計明年的收益只多不少。

現在的大漢仍然處於錢荒之中,每年還會鑄幣九億以上,這樣的放錢速度,至少要持續五到六年,如果南海航線順利開通,所需的銅錢還得多。

流通的錢幣增多,交易便會更加方便,自然能進一步的促進商業發展。

劉襄相信,商稅會一年比一年高,只用商業就能供養軍隊和官吏的構想,很快就會實現。

所以,即便算上養軍的口糧,軍費和官吏俸祿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壓力。

大漢的經濟還算健康。

他也就能放心的開啟各項工程和北伐鮮卑。

「開始轉運糧草,向北疆調撥輜重大車,傳令幽州和幷州的牧場,今年宰殺牲畜的份額消減一部分,少府出錢購買四千頭活牛,兩萬只羊。」

命令很快就執行了下去,太倉預留的兩千多萬石糧食,開始向北疆的軍備庫轉運,大漢的戰爭重心向北方傾斜。

雖然南疆的戰火再次點燃,可皇帝的意志不容違逆,北伐的各項準備正在按部就班的完成。

劉襄不會在秋季發起攻勢,這個季節正是幼畜長大,牛肥馬壯的時候,草原民族的戰力在秋季達到峰值。

這種時候,要避免針鋒相對,而且冬季很快就會到來,嚴冬可不適合北伐。

最好的時機是寒冬剛過,初春來臨。

牲畜熬了一冬,凍餓而死的不在少數,活下來的也會非常虛弱,牧民要在此時,儘快為自己的牛羊馬匹尋找一口青草。

如果這個時候受到干擾,畜群會再一次的大批餓死,冬春畜群減員太多,夏秋之季便無法繁衍壯大,惡性迴圈一旦形成,整個族群就會滅亡。

所以,初春才是北伐最好的時機,對遊牧民族造成的傷害最大。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南疆的戰報一封一封的傳來,四萬漢軍坐鎮交州,九萬越人南下敵國,臨邑小國的佔族人,根本無法抵抗這樣的攻勢。

首都占城被四面圍攻的第二個月,城破,國滅。經過三個月的抓捕,十六萬佔

族人被俘,全部送往兩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