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是一個非著名,但很傳奇的人物,字威彥,蒼梧郡廣信縣人。

漢末三國是一個英雄豪傑如繁星一般璀璨的時代,所以士燮的光芒被掩蓋了。

他出身郡望之家,有治世之才,執政四十年,震懾蠻夷,疆域之內未起戰禍,在當地的名望極高,堪比南越王趙佗。

其重視文化教育,使儒學在交趾地區的傳播得到了一次歷史性的飛躍,成為當時南方的學術文化中心。

他最傳奇的,是為古越人創作喃字,這是現代越南文字的鼻祖,假借漢字形聲化為越字,漢字音韻譯作越聲。

正由於此,越南人至今懷念、歌頌士燮的功績,被尊奉為「士王」、「南交學祖」,先入帝王廟,後入文廟,至今祭祀不絕。

這就是他在歷史上的功績,現在,他已經當了八年的交趾太守了,其弟士壹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士??(y兼任九真太守,弟弟士武兼任南海太守。

交趾刺史部一共七郡之地,他們兄弟佔了四個,家族又盤踞在蒼梧郡,刺史賴恭過得無比憋屈。

在那塊地方,士家的聲音比朝廷大。

劉襄當然能打得過士燮,可他不想打。

打交趾有兩條路,一是走湘江,從長沙郡南下零陵郡,在桂林的北部透過靈渠,進入灕江流域,再南下蒼梧郡。

這是秦朝之時趙佗伐南越的路線,聯通湘江和灕江水道的靈渠,就是為此開鑿的。

另一條路是海路,從會稽郡沿著海岸線進攻南海郡。

這兩條路,無論哪一條都是好幾千裡的遠征,靡費極大。當年趙佗領三十萬人南下,差點打空了秦朝的國庫。

即便劉襄不計代價打下交趾刺史部,拔除士家,可他就得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沒有士燮的家族震懾,那裡數不清的少數民族必定大亂,徵繳和管理的成本肯定是個天文數字。

而留誰在那裡坐鎮呢?

不管派誰過去,必然又是一個士燮,這一點不用懷疑,天高皇帝遠,多民族並立,漢人在數量上不佔優勢,想要震懾蠻夷,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家族部曲,派駐的軍隊會逐漸淪為私兵。

這麼好的條件,誰能忍得住?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那塊地方莫不如是,就算他派個皇子過去,也是一樣。

秦之趙佗,漢之士燮,唐之馮盎,明之沐英,都是如此。

只有漢民大規模南下,開發兩廣、雲南、越南,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劉襄能做到嗎?

不可能的,他連兩湖都沒開發呢,哪有人口去填補那些邊荒之地,除非他能再多出五千萬人,否則,想都不要想。

琢磨透了這個道理,那還折騰個屁呀!錢和糧食又不是大風颳來的。

「去把荀諶叫來。」

荀諶出使長沙未竟全功,只是初期勸服張羨按兵不動,沒能說服其投降,返回之後就賴在了禁軍之中,一點回長安的意思都沒有。

劉襄猜測,他是因為士族沒能參與攻伐江南,所以特意留下,想讓自己的身邊,能有一個士人的聲音。

所以,直接無視了他,從來沒向他問過計策。